1/6
文末有福利 | 一布一线,串起六千年历史!来普陀这里,带你玩“穿越”
上海普陀2021-04-11 19:19:45

从近代到上世纪末,沪西澳门路一带曾是一片“纺织王国”,棉纺织厂、毛纺厂、印染厂、织布厂、纺织机械厂遍布,几乎涵盖生产制造的各个门类,而其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申新九厂,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

随着时代变更,曾经日夜不停、隆隆作响的织机已都化作历史烟云,但这段让上海人引以为傲的纺织史仍留在这条路上,展现在建于申新九厂原址上的上海纺织博物馆。走进这里,你将可溯源数千年前华夏大地的纺织源头,看见明清江南的“衣被天下”、百年上海的织业繁荣,以及新时代的科技成果。

刻花大元宝曾用来踩踏

博物馆门前的巨型雕塑《纺织魂》

路过澳门路,很容易就会被上海纺织博物馆所吸引,灰色的大楼看似平淡,但横跨门前的青铜巨型织机雕塑却非常惹眼,作品名叫《纺织魂》。它形象整合了纺纱、织布、印染等工艺元素,宣示了纺织的产业链;表面镌刻的纺轮、纺车、元宝石图案,表达了上海纺织的渊源;大跨度“门”的造型,如同一座凯旋门,演绎了上海纺织曾经的辉煌;正面的经线布局,则寓意为上海纺织的历史文脉将得以延续。

而低头细看,石板地面上则细密刻有从1771年到1992年上海地区600余家纺织单位的名字和地址,其中有像上海机器织布局这样的生产企业,也有像小花园鞋店、亨得利西服等商家,还有帽业协会等纺织专业联合会。

馆内有序厅、历程馆、撷英馆、科普馆、专题馆五个部分。二楼的历程馆以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史实,演绎上海纺织的发展历史,彰显纺织对于形成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地位和支柱产业的作用,展望科技与时尚的产业发展前景。

新石器时代骨针

在展厅初始就可见到国内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骨针。远古先民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用石刃将动物骨头削制成针,用来缝纫,表明距今约一万年前,华夏土地上的古人已经能够自己缝纫简单的衣物。而骨针的使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铁针的出现和普及,才被完全淘汰。

接着看到的是,出土于新疆的西汉时期毛葛布残片,它用红线缝缀而成,但整体形制已难以辨认。华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使用葛布缝制葛衣、葛衫、葛巾,遮羞蔽体。而明清至民国,农村家庭皆纺织葛布、土布,部分家庭还有木制纺纱机、织布机。因为绸缎贵重,普通百姓一般所穿的就是葛布、麻布、棉布等土布。

图片说明:元宝石

如果说针、纺锤、织机等展品还耳闻目睹过,那元宝石就会让许多人搞不清其用途。它形似元宝,重达350公斤,要几个壮汉才抬得动,双面雕有祥云纹、水波纹、骏马图,在同类中比较少见,难道只是一种寄托吉祥富贵愿望的装饰?

其实,它学名叫踹布石,是古代用于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生产工具,明代宋应星的农业手工业专著《天工开物》中即有记载。

除了印染布料的染坊,古代还有专门的踹坊与之配合。有些布匹、丝织品,在染坊内洗染后,会缩水、尺寸不够、起褶子。元宝石就是当时为了恢复布料长度、平整布面的一种工具。

操作时,踹匠将漂染过的布卷上木滚,放在底部石板上,踹匠脚踏元宝石的两端,双手抓着木杠保持平衡,用力来回踹压布匹,除了使布平整外,还可以通过挤压让色素渗透到纤维里,提升着色,以达到熨平、加捻、压光的作用。蹬踩石不仅需要踹匠有绝好的体力,还需要充分的技术,速度快、平稳度高,踩出来的布质才紧薄而有光。

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和工艺的改进,纺织品的品味逐渐提高,服装制作的水平也不断提升,展品中还能看到晚清正三品夫人便装、三品官员八团牡丹花样便服等传统服装,还有民国时期的旗袍、西装、童装等。

会议桌椅见证李鸿章兴办洋务

图片说明: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建时使用的会议桌

要说上海纺织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那一定是撷英馆中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徽式满雕家具。该展馆中介绍了上海各时代的纺织业先贤、劳模、实业家、专家等精英,回眸了上海的纺织老字号和历史遗存。而这套家具就与清末多位洋务派大臣有关,兼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和博物馆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密切联系。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朝廷元气大伤,19世纪60年代起,一批重臣决定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来挽救清王朝统治。

1878年,在李鸿章的主导下,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筹建,地址位于当时的杨树浦路87号,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官督商办机器棉纺织企业,由此开启了中国棉纺织工业先河。

而这套雕刻精美的家具正是19世纪70年代末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办时会议室里使用的原物。其材质选用东南亚进口柚木,以徽派风格满雕雕刻了多个历史典故,人物栩栩如生。12把椅子的椅腿前后不同,前椅腿采用西欧制式,呈兽爪型,具有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巴洛克风格。虽然会议桌椅在今天看来并不稀罕,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套家具形制规则打破了晚清以前议事制度的惯例,在洋务运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它按照国际交往和外交礼仪的需要,借鉴了体现双方平等的围桌而坐、正面交流的民主共和议事方式,在当时算是引国内风气之先。家具背景则特别布置成李鸿章与同僚们议事的场面,也让人联想起这些风云人物就是在这里讨论决定了机器织布局的建设。

图片说明:1940年拍摄的澳门路申新九厂

1889年12月28日,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开工投产,有纺锭35000枚,布机530台,雇工约4000人,营业方始兴盛,每月可获利12000两。可好景不长,1893年10月19日,织布局毁于一场大火,损失惨重。于是,李鸿章委派洋务派大臣盛宣怀负责重建,并更名华盛纺织总厂,隆隆的机器声再次奏响于黄浦江畔。此后,华盛曾改名又新、集成、三新棉纺织厂。1931年,三新棉纺织厂被“棉纱大王”、民族资本家荣宗敬收购,改名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1933年,申新九厂迁至澳门路,后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棉纺织厂。如今的上海纺织博物馆,以及旁边的月星家居、红子鸡都是位于申新九厂的原址之上。

另外,这块土地上也燃起过“革命之火”。如果你在进馆前仔细观察,会在门前《纺织魂》雕塑旁发现一块纪念牌:申九“二·二”斗争所在地。1948年的上海物价飞涨,为了提高收入待遇,1月30日,申新九厂的职工们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进行了罢工斗争。2月2日,遭到国民党反动军警血腥镇压,造成3名女工牺牲,40多人重伤,造成震惊全国的申九“二·二”事件。建国后的申新九厂翻开了新篇章,成为了全国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毛泽东主席也曾来此视察,该厂后来一度更名为“国棉二十二厂”。

图片说明:雕塑《沉思——压锭第一锤》

在历程馆里的一座雕塑则记录了这家大厂的另一段“痛”:沉思——压锭第一锤。一名工人半跪在纺机前,一手持大锤,一手捂住双眼,表现出不胜哀痛。

上世纪90年代初,设备相对陈旧、历史包袱沉重的上海纺织工业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纺织人清醒地认识到: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是历史的必然,落后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要压缩初级加工能力,向技术资金密集型方向转变才能获得新生。1998年1月,纺织压锭“第一锤”在上海申新九厂敲响。以此为标志,全国纺织压锭战役全面展开。这个场景表现的正是申新九厂的纺织工人,顾全大局,忍痛割爱,敲响压锭第一锤的场景。

工人身后是一台当年拆下的粗纱机实物。他凝重的表情传达出内心复杂的情感——机器设备的拆除,意味着自己失去了工作岗位,失去了谋生的手段。但他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上海纺织不调整,企业没有出路,职工一样没有出路,很多职工就是这样含着眼泪拆毁了一台又一台机器。从1998年起,用三年左右时间,上海纺织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1000万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0万人,到2000年,实现了全纺织行业的扭亏为盈。

多功能宇航服技术深奥

图片说明:科普馆展示的各种新型面料

三楼的科普馆通过诠释神奇的纤维足迹、缤纷的面料世界、完整的工艺链条、广泛的应用空间等知识,集中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参与度和互动性。涤纶、腈纶、有机棉、绒布、府绸、交织提花、人字呢……各种你听过的、没听过的,用过的、没用过的纺织布料在这里分门别类,一一展示介绍,竹子、玉米、大豆、珍珠、牛奶甚至吃剩的虾皮蟹壳都可以作为纺织原料,让人大开眼界。

一些高危的工作场景对工作服面料提出了很高要求,比如,你能在展厅邂逅难得一见的宇航服。这是中国宇航员训练中心捐赠的“神舟七号”宇航员翟志刚等穿的地面训练服。它是保障航天员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的个人密闭装备。在真空环境中,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变成气体,体积膨胀,容易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而几项必备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

图片说明:“神舟七号”宇航服

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的设计制作要考虑到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首先,它要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灵活,头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舱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其控制系统配有的喷气装置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航天服和背包构造复杂,技术难度大,造价昂贵,美国生产的一套航天服就要耗资约150万美元。

上海纺织系统多年来一直积极研制与航天相关的纺织产品,成功为2003年、2005年中国发射“神舟五号”与“神舟六号”提供过相关产品,获得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颁发的荣誉证书。

纺博的专题馆平时则展示京昆戏服、少数民族服饰等专题,此前还举办过朝鲜族、纳西族、苗族传统服饰及金山廊下土布等临时展览。

上海纺织博物馆

地址:普陀区澳门路150号

预约电话:021-62996969-101

开放时间:周二至日9:30~16:00

公共交通:76、105、801、68、206、830,轨道交通3、4号线中潭路站

福利

福利时间~你去过上海纺织博物馆吗?这里的历史是否勾起了你的回忆?

赶快来后台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吧!

4月14日(周三)16:00我们将选出留言点赞前5名的小伙伴每人送出上海耀莱成龙国际影城兑换影票2张(影院地址:普陀区曹杨路2033号天汇广场3层)

快叫上亲朋好友来留言吧!

作者:方乐
选稿:常善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