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带大家一起《看见》了2021年上半年沪上最最最炙手可热的大展“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
短短两个小时,就有六十多万小伙伴一起围观
直播中
《看见》栏目主持人马琳
“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主办方之一谢定伟
以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知名评论家沈语冰
亲自在展览现场导览与对谈
带大家解读印象派大师们的画作
话不多说,快来重温一遍今天直播的精华
1、究竟什么是印象派,为何中国的观众特别喜欢“印象派”?
莫奈《日出印象》
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流派,得名于1874年的一次“不正经的画展”。
19世纪六十年代的巴黎画坛,一群不满古典学院派的刻板与陈腐的年轻艺术家,探索出了一种新的画风。他们主张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光与色的瞬间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
1874年4月15日,这批艺术家举办了一场自发性的民间展览“无名画家展览协会”画展,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绘画理念。在莫奈送去的作品中,一幅命名为《日出·印象》的海景画在展览上引起争议,一位观念保守的评论家用略带贬义的“印象”一词揶揄莫奈画风的离经叛道,嘲讽《日出·印象》笔触凌乱,于是“印象派”的大名“不胫而走”。莫奈从而被誉为印象派的开创人物,《日出·印象》则被称为印象派的奠基之作。
其实,不光是中国观众喜欢“印象派”,全世界观众都非常喜爱“印象派”。有别于古典主义风格,印象派绘画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场景,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不需要具有深厚的西方宗教、历史文化的积淀也能去欣赏,但从艺术史的地位来说,印象派上承古典主义(尤其是风景画派),下启当代艺术,做好印象派的展览实际上是希望观众从印象派这个“平易近人的窗口”,去了解整个西方艺术史传承脉络,去提升艺术审美的素养和感觉。
2、为何上海能七年办三次莫奈展,而这一次,更被誉为是升级版?
莫奈《睡莲池》
还记得2014年,中国第一次Monet专题特展空降上海k11引来全城轰动,第二次是2020年9月开展、今年元旦刚闭幕的“莫奈日出·印象”特展,不出半年又迎来本次“莫奈与印象派大师”特展。有观众质疑,是不是因为莫奈知名度高,所以策展方趁热收割流量?
其实,此次“莫奈与印象派大师”特展原计划是在2020年3月开展的 ,三年前策展时就有一个遗憾——莫奈的印象主义奠基之作《日出·印象》没有机会在那次展览中展出。去年由于疫情影响,法国的博物馆临时关闭而出现了展品外借的档期,《日出·印象》突然有了来中国的机会。于是在原定的“莫奈与印象派大师”特展延期的情况下,这幅旷世名作去年率先来到上海和大家见面。
这一次“莫奈与印象派大师”特展,共展出玛摩丹莫奈博物馆珍藏的61件珍品,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睡莲》系列,还有涵盖了莫奈早、中、晚期的精品巨作共20幅。除了莫奈名作,还着重引介了如马奈、莫里索、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等其他印象派大师,以及巴比松画派的现实主义大师柯罗、莫奈的老师欧仁·布丹的作品,为中国观众全面深入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传承、内涵和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这一次展览上,同时展出了莫奈两幅与火车有关的作品,非常值得比较和玩味。
莫奈《雪中列车》
从莫奈早年的旅行到晚年穿梭于吉维尼的工作室,火车一直是陪伴着他的交通工具。《雪中列车》中迎面驶来的火车是画面的主角,灰蒙蒙的天空里,白皑皑积雪的道路、黄褐色的林荫和栅栏、和雨雪中闪着黄色车灯的火车,形成了三条色彩相宜而和鸣的纵深线 ,在构图和用色上非常有“匠心”。
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
而《圣拉扎尔火车站》中,火车成为了一个“配角”。圣拉扎尔火车站是位于巴黎巴蒂诺尔街的一个市内车站。莫奈在这幅作品中主要表现的是火车喷薄出的蒸汽和火车沿着轨道,从欧洲桥下穿过并且停靠进站时的热烈磅礴的气氛。据说当时火车站站长认为莫奈是个很有来头的人,为他专门“开绿灯”,让他能进入火车站近距离观察作画。
火车作为欧洲工业革命最具代表性的产物,也是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见证者。“在现场作画,画当下正在发生的生活”——莫奈对于火车的描摹,正是对印象派艺术理念和创作手法的忠实践行。
莫奈《紫藤》
晚年,莫奈居住在吉维尼小镇,在那里,莫奈建造具有东方意蕴的花园,沉浸在这别样的“画室”中,获得了无数的创作灵感。基于浮世绘的灵感,他在自己的花园建造了一座日本式的拱桥,并在池边种满了各式各样的水生植物。攀爬在日本桥上的紫藤花,是莫奈亲自种下的。于是,便有了本次展览中展幅最大的3米巨作《紫藤》。
《紫藤》中,出现了莫奈晚年独有的风格——即以线条勾勒为主,类似于中国写意画的意趣,底下氤氲一片的浅紫色则描摹出紫藤在微风中轻拂的梦幻。在那个时候,他其实已经超越了印象派。在构造东方花园的过程中,他的艺术审美与东方传统自然融通,把大千世界内化到了自己的心中。
《睡莲》
晚年的莫奈得了白内障,几乎失明,完全是“用心作画”。经历了两次“白内障手术”的双眼,感受出的光与色彩也是与一般人的眼睛不同,这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莫奈1923年之后的作品总是带有迷人的“粉蓝色”的缘故。
莫奈《睡莲》
他一生喜爱用相同主题的画作来实验色彩与光的表达,池塘里的睡莲、柳枝、树影、暮光也成为他晚年画作中最重要的主题。《睡莲池》和《日本桥》一个薄涂,一个重彩,波光粼粼的水面,没有地平线,也没有堤岸,花与影虚虚实实、似真似幻交融相生,犹如一场无尽的梦。
莫奈《玫瑰》
《玫瑰》是莫奈已知最后创作的一幅作品,据说尚未完成,也是对莫奈花园的一次致敬。
莫奈《漫步阿让特伊》
本次展览与2014年的莫奈特展相比,减少了莫奈的作品数量,增加了其他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如马奈、毕沙罗、雷诺阿等人的作品有41件。主办方希望通过莫奈,让观众了解更多的印象派画家,了解印象派的艺术风格与发展传承。卡米耶·柯罗《叶隙中的阿夫赖湖畔》
19世纪初,西方兴起了风景画,而法国画家卡米耶·柯罗是早期的代表人物。柯罗也是此次展览中第一幅作品的作者,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热衷旅行。柯罗曾经有句名言:“面向自然,对景写生。”柯罗“户外写生”的原则,他对光和空气的描绘,常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家的先驱。
欧仁·布丹《退潮后的小船》
旁边的《退潮后的小船》,即是莫奈的老师欧仁·布丹的画作。图中三分之二是天空,只留三分之一为船,呈现出一种静谧而辽远的气氛。天空与云彩的色泽和肌理表现非常复杂,出神入化,因而欧仁布丹也被誉为“天空之王”。
布丹不仅在技法上教导莫奈,还是他的艺术启蒙,鼓励、指引莫奈进行户外创作:“当场直接画下来的任何东西,往往有一种你不可能再在画室里找到的力量和用笔的生动性。”
在此次莫奈大展上,最不容忽视的一位“女性”则必定是莫里索了。她不仅是法国印象派团体中最出色的女画家,印象主义奠基人马奈最爱的模特之一,也是莫奈、马奈、雷诺阿等印象派大师共同的好友,艺术界戏称,莫里索的客厅串起了印象派中坚力量的朋友圈。
马奈《斜倚的贝尔特·莫里索画像》
莫里索始终是马奈最喜欢的模特之一,马奈在六年时间里曾经画过12幅莫里索的画像,有意思的是,他笔下的“莫里索”从表情,甚至长相没有两张是一样的,呈现出这两人相识过程中的不同状态。《斜倚的贝尔特·莫里索画像》是他们认识第五、六年的时候画的,这时,莫里索面对倾慕的偶像及导师马奈,从早先的拘谨已经变得轻松坦然。
其实,原作马奈描绘了躺在沙发上的莫里索,为何完成以后将下半部分画布裁去,变成一个半身像?这幅画马奈从不示人,生前一直保存在他工作室里。或许因为这种躺着的姿势,一般体现的都是风尘女子或者名声不好的女人,这显然不适合像莫里索这样的大家闺秀。而半身像的莫里索则聚焦她骨相突出的面容,深邃的大眼睛里,浮现出神秘而性感的独特神韵。这不禁让人感叹,马奈画的不仅是她的美貌,更是她的个性与情绪。
雷诺阿《朱莉·马奈》
深受女性喜爱的雷诺阿,尤以描绘温柔甜美的女性形象闻名。而此次展出的雷诺阿为莫里索女儿画的肖像画《朱莉·马奈》,画中人物眼睛中悲伤的神情在他的作品中非常罕见,引人关注。当时,莫里索的丈夫,也就是朱莉的父亲刚刚逝世,“忧伤朱莉”这件作品有助于观众了解印象派画家之间的亲密友谊。
莫里索《执扇女人》
莫里索本人在马奈的影响下,画风明亮起来,她也最终成为印象派的代表画家。这次展览中的《持扇女人》参加了印象派的第二次展览。
此次展览还呈现了几位印象派或与印象派有关联的艺术名家,其中,毕沙罗和西斯莱以风景画见长。
毕沙罗《冬季·集市归来》
毕沙罗的《冬季·集市归来》这件作品独特的扇形的处理方式影响了后印象派画家高更,高更遂买下这件作品并于1879年在第四次印象派展览中展出。
西斯莱《巴黎近郊春色——盛放的苹果树》
西斯莱《巴黎近郊春色——盛放的苹果树》是玛摩丹莫奈博物馆收藏的奠基性印象派作品之一。
阿尔芒德·基约曼《格内丁小水坝》
阿尔芒德·基约曼的作品笔触粗旷、色彩浓烈,被评论家们称为“最野兽派”的印象派画家。
亨利·勒·斯丹纳《坎佩尔的清晨》
亨利·勒·斯丹纳是年纪略小于印象派的主要艺术家,他的后期作品借鉴了莫奈和新印象主义的技法。《坎佩尔的清晨》和《小溪日出》中,观众都可窥见莫奈和西斯莱画笔的影子。
阿尔伯特·勒堡作品
阿尔伯特·勒堡曾参加过第四、第五次印象派画展,特别喜爱描绘巴黎城市风景。这次展出他的两件作品,其一是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的塞纳河风光,其二是巴黎著名的协和广场。从这两幅作品,观众可以欣赏到他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气韵。
保罗·西涅克《从格鲁瓦启航的金枪鱼船》
新印象派画家保罗·西涅克也有几幅作品在这次展览中展出,虽然点彩的特征不是很强烈,但有助于观众了解西涅克的早期作品风格。西涅克喜欢自称“车上的水彩画家”,把每一次旅行经历都记录在一本画册式日记中。
“五一”假期还没结束,心动的小伙伴不妨说走就走,去展览现场打卡参观吧!
选稿:施丰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