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路624号的上海香港三联书店一直是上海滩书业界的焦点,日升日落,读者络绎不绝。如果在大街上问,知道三联书店的创始人吗?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邹韬奋,而对另一位创始人徐雪寒鲜少知晓。
周恩来曾表扬他,干一行,钻研一行,成绩优异。
徐雪寒有一份传奇的人生履历。青年时期他“像救火队员一样”干过很多种职业:他为党的隐蔽战线做过情报工作;他从事出版业,组建过书店;他做过金融、贸易,开过对外贸易公司、钱庄、银行、纱布公司等;还曾经入狱。当年他组建的香港宝生银号,在后来美国冻结新中国外汇时,曾为国家保存大量外汇发挥过很大作用。1949年后,他又被任命为上海铁路局局长、华东贸易部部长、外贸部副部长。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曾为银行业的改革和上海的开放大力鼓呼。国务院要设立中央银行时,徐雪寒参与大量斡旋协调。经过12次座谈会,中国人民银行终于成立。位于银城中路的上海交通银行总部,是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他的力主下,促成了交通银行的重新组建和总部南迁。他还曾力主上海进一步开放,提议开辟国家第二经济特区。
传奇人生,起起落落。徐雪寒生前曾说自己不过是“一个在漫长的革命运动中跑龙套的人”。然而仍有很多人认为,他为中国所做的,许多都足够载入史册。
△青年时的徐雪寒同志
“监狱大学”毕业的中国经济学家
徐雪寒1911年出生于浙江慈溪。父亲是名留日归国的西医,可惜在儿子幼年时便因手术时感染病故。继母沈氏一直供他上学,他在上海就读的上海大学附中,是大革命堡垒之一。他于1925年冬在校内加入共青团,1926年夏转入中国共产党,15岁他就显露出组织天赋,破格出任中共杭州地委组织部长。后因中共浙江省委遭国民党右派破坏,17岁的徐雪寒被捕入狱。由于他不肯屈服,“喉咙太响”,被戴上手铐脚镣,遭受刑罚。对前来探监的继母,他硬着心肠说:“你就准备买口棺材,来收儿子的尸体吧。”
5年国民党监狱的监狱生活并没有让他屈服。他和狱友薛暮桥、骆耕漠一起学习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卢森堡的《新经济学》等。他还通过家里搞来一本石印的《史记》,由于没有办法圈点,“就用洗马桶的扫帚条在印泥上一印,然后在书上一点”。狱友中有教师和留学生,徐雪寒和狱友们潜心研读这些中外名著,学会了日语和世界语,被狱友称为“翻译家”,他自己也笑称虽只有初中学历,却读了“监狱大学”。
△1954年8月,徐雪寒在家中
出狱后,徐雪寒经介绍去到中国经济情报社工作,撰写了大量经济论文。因收集资料丰富、内容充实,逐渐受到经济学界重视。为扩大宣传阵地,1934年徐雪寒加入了《中国农村》月刊。从《徐雪寒文集》中可以看到,他在1949年以前发表的26篇经济论文,涉及火柴、蚕业、邮政、铁道、航空、农村、关税、工业、货币、棉纺业、财政、粮食、价格、市场等诸多经济问题,讨论颇广。
紧接着,1935年徐雪寒创立了新知书店。
新知书店任务明确,书店是革命的工具。而“穷”是新知书店的一大特点,新知书店在上海的两年,最早从华龙路(今雁荡路)元昌里的10平米厢房,搬至环龙路(今南昌路)福寿坊的三层楼小里弄,虽时间不长,资金还短缺,却做出了不小成绩,出版了30余种新书。不仅定期出版《中国农村》月刊,还结合形势陆续出版《中国货币制度往哪里去?》《乡村建设批判》《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通俗经济学》《大众经济学》等著作,成为国统区经济学界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政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1954年8月,徐雪寒在家中
尽管徐雪寒和朋友们关心的是国家政治、经济大事,然而生活却极其简朴,据华应申回忆,徐雪寒从不拿工资,只有稿费收入。平时大家就吃路边摊,米饭里经常夹带沙子,副食通常是一碗菜汤。等新知书店搬到环龙路的福寿坊,空间大了些,这群年轻的经济学人们开始自己动手轮流做饭,但经常把饭做糊,或把菜烧焦。周恩来曾在1940年对徐雪寒说:“你们(新知书店)的低薪制,远比根据地的供给制艰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上海沦陷。新知书店从上海先后迁往武汉、桂林等地。这期间,朱枫成为徐雪寒下属,在新知书店负责邮购工作。三联书店老人口中的“慧眼识朱”,说的就是徐雪寒对这位朱枫从观察、信任到使用的故事。其间也能看出徐雪寒对朋友是极为真诚的。1945年春,经过考验徐雪寒介绍朱枫入党,并调谴她做贸易,为隐蔽战线管理经济事务。1949年朱枫去台湾前,还写信问徐的意见。1983年,还是徐雪寒倾其所知向有关部门讲述朱枫的情况。
△1954年徐雪寒率团访问波兰
上世纪40年代徐雪寒到根据地工作,任华中银行副行长。当时法币、伪币狂跌,物价猛涨。但根据地控制“抗币”发行数量,物价维持了基本稳定,人民乐于使用“抗币”, 甚至渗入国统区。法币、伪币逐渐地被驱逐出了根据地市场。徐雪寒就发表《华中解放区的货币》一文,总结根据地发行“抗币”经验,指出“抗币”发行数量只能按市场需要而进行适当调节,使货币量符合市场流通需要,那么就可以维持一定的购买力,维持一定币值。
稳定上海物价
他参与解放后的“二白一黑”之战
上海解放后,徐雪寒随军接管对内对外贸易工作,与吴雪之、卢绪章等一起通过市场斗争,打击货币投机商及大米、纱布、煤炭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了城市物价,保障了人民生活。当时上海市场上关系国计民生的有三大商品,所谓“二白一黑”,即大米、纱布和煤。二白一黑就成为上海投机家的对象,不断在大米、纱布市场兴风作浪,企图扰乱经济达到发横财目的。
面对这一难题,徐雪寒等人提出一种折实单位制度,每一个折实单位,包括白粳米1升、龙头布1尺、生油1两、普通煤球1斤,职工的工资按折实单位计算。因此物价上涨货币工资也随之增加,从而保证员工基本生活的安定。
△前排左四为徐雪寒
为了对资本釜底抽薪,银行还采取折实存款、折实公债、折实贷款等措施。贸易机构则在大米、纱布市场上由市总贸、粮食公司等派出可靠干部每天参加市场,随机吞吐买卖。徐雪寒在之后的回忆录中这么写道:这样做法,我们很主动,很灵活,能削弱投机商人的力量,而我们反而加强了实力,使得市场物价从最高峰下跌到一定水平,这一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国营经济尚在襁褓中,已经发挥了自己的优越性。
老派共产党人:
一生肯下力,不自私,宽待人
徐雪寒晚年复出时,依然保持着平淡的知识分子样貌。他喜欢戴黑框眼镜,穿中山装和布鞋,朴素的衣着下思想依然活跃。1983年当国务院要设立中央银行时,四大行吵得不可开交,各方僵持构成不小的僵局,徐雪寒参与斡旋协调。经过12次座谈会,中国人民银行终于成立。
总部位于上海的交通银行是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1984年,时任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干事徐雪寒,在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应当有一个专门属于上海、支持上海发展的银行”,在他的力主下,最终促成了交通银行的重新组建和总部南迁。
△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员合影,前排左三为徐雪寒
徐雪寒虽是浙江人,但他长期在上海工作生活,一直把上海当第二故乡。他一直说:“上海人灵得很,要解脱发展商品经济的束缚,使上海人的长袖能够舞起来。”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主张上海全面开放,提议开辟国家第二经济特区。
1978年他被安排到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经济研究》杂志任编辑,与经济学家吴敬琏做了同事。吴敬琏还记得,徐雪寒总是最早到单位,打扫卫生,上下三层楼提铁皮水瓶打水。还把自1955年创刊以来的《经济研究》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并把没人发现的错别字一一标出,对工作极其认真。吴敬琏曾评价徐雪寒,说他的才能是表现在多个方面的。
△1995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颁奖大会(左二为徐雪寒、左三为吴敬琏)
直到生命最后几年,他都有好些关于改革开放的想法。很多人回忆,晚年徐雪寒吃不下、睡不着,还整日拉肚子。但只要有人来跟他谈改革,他就仿佛亮了起来,思维敏捷迸出许多火花。
这位老人对国计民生看得比个人生活重要得多。1988年,徐雪寒为自己的文集所写的后记中讲述了自己毕生的两件憾事:
“现在,老了,病了,要搁笔了,有两大遗憾时刻难以忘怀。一是,1940年在重庆读到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其博大精深,深为倾折。但没有好好学习,认真研究,加以宣传。像中国这样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生产力非常落后,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国家……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然后才能创造条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是,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使我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新的希望,欢快的心情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我对以通货膨胀来促进高速度增长的思路是存疑的。但自己又没有精力详细研究,正面阐述,为那些正在向正确道路探索前进的思路摇旗呐喊。真是感到难以弥补的遗憾啊!”
△徐雪寒与夫人朱光熙
女儿徐淮还记得父亲曾经和她提到:“如果说我一生还干了一些事,有三点:肯下力,不自私,宽待人。”这或许是对这位老派共产党人最中肯的评价。
【记者手记】
路过淮海中路上的三联书店无数次,从没想过这家书店能和一位叫徐雪寒的人联系在一起。除了创办书店,徐雪寒还是我党优秀的情报人员,投身革命数十年的经济学家。如果要细数我国金融战线上涌现的一批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徐雪寒必须拥有姓名。他虽然只是初中毕业,但通过自学成为了一位了不起的经济界人士,撰写了众多经济论文,这些稿费也维持着他的日常生活。要知道,徐雪寒在经营新知书店时,分毫不取,作为书店负责人每日义务劳动,日子过得很是清贫。早期共产党人的奋斗故事,每每读起来都让人感动,也让人坚信,只有这样一批人,才能让中国强大起来。
【人物简介】
徐雪寒生于1911年,卒于2005年。原名徐汉臣,曾用名徐梅君,浙江慈溪县河头市镇(现宁波市镇海区河头镇)河庄村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编辑出版家,资深的经济管理家、政策咨询家和外贸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顾问,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原常务干事,《经济研究》杂志原编辑,中央对外贸易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原顾问。中国共产党优秀情报人员,杭州市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三联书店前身之一新知书店主要创始人,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创办人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曾提议在上海开辟国家第二经济特区。
作者:红色之声
选稿: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