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假如人类移民火星,衣、食、住、行将会是怎么样的体验?
东方网2021-10-15 19:17:05

问:假如人类移民火星,衣、食、住、行如何安排?将会是怎么样的体验?

答:今年是中国航天大年,“天问探火”的成功让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国印记。人类有可能在火星上生活吗?对此,上海天文馆首度开辟“火星生活空间”——推出首个临展暨情境式原创展览“生活在火星”,展览以未来人类生活在火星为主线,从衣、食、住、行出发,带领公众沉浸式体验火星上的一天生活。

人类在火星上穿什么?

据最新研究表明,火星地表环境相对恶劣,人类活动可能面临失压、缺氧、寒冷和强辐射等各种危险。同时,火星大气层极其稀薄,只有地球的1%,而且火星几乎没有磁场,宇宙射线和太阳高能辐射等可长驱直入,对人体造成致命伤害。

那么拥有一套传说中的中国航天服,就将成为火星生活中的必需品,火星航天服根据火星地表的环境特征,适应火星平均气温只有-63摄氏度以及低压、充满尘埃的环境里,为航天员更好地在火星表面工作提供支持与保障。

据悉,2021年2月,美国“毅力号”成功登陆火星,它携带了史上首航天服材料样本。毅力号上一一个名为 203元(SHERLOC ,全称“宜居环境有机物和化学物质拉曼方登与荧光扫描探测仪”)的仪器将对五小块航天服材料进行研究。

在火星上吃什么?

虽然国际空间站的食物大部分都是从地球运来,然而,科学家表示,对于长时间远距离的深空探索,甚至未来移民火星等太空任务,最重要的是实现食物供应的自给自足。所以,“食”在火星,运送食品+自给自足,可能是最优解决方案。

种植首先是土壤,火星土壤极其贫瘠。虽然其含铁量丰富,也有硫钾等成分,跟地球类似,但目前还没有探测到任何有机质的存在。有些地区土壤中含有相对高浓度的高氯酸盐,如果摄入体内,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土壤解决方案一有机改造, 引入蚯蚓。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份模拟火星土壤的环境中繁育了两条蚯蚓后代。研究发现通过添加粪肥和其它植物的有机残骸,蚯蚓可以顺利将土壤和有机化合物进行混合,分解出对植物有益的各种养分。这一实验表明,蚯蚓等蠕虫完全可能成为火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火星水资源极其有限。目前火星表面没有任何液态水,科学研究发现,这些水 (或冰层)存在于火星地表之下和两极区域,但如何开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学家将利用火星两极及地下的液态水或冰层,这将是最重要饮用水和灌溉用水的来源。当然目前火星上存在的是高盐度液态水,不可直接食用,需要彻底改造。

火星光照资源极为有限,表面大约只能得到地球一半左右的太阳能。农业植物的能量只能来自人造光源。光源能量可以来自火星表面太阳能光田提前存储的太阳能,或是来自核电、地热、化学燃料等。

科学家将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偏好的电磁波频段,根据目前的植物学研究,已经可以投其所好提供更适合某种植物的单一颜色 LED照明,通过LED光源解决光照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

目前,作为美食大国,中国的航天食品更具中国特色,从宫保鸡丁到粽子,琳琅满目,并且已经实现了为航天员定制个性化餐食。2021年,入驻天和核心舱的三位航天员,能够在太空享用120余种中国航天食品,如藜麦桂花粥、椰蓉面包、菘菜牛肉汤等,这些食品营养均衡,口感良好、保质期长。

在火星上怎么住?

据英国伦敦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展出世界上首个火星住宅模型演示,住宅外墙材料将就地取材,即直接使用火星上的土壤。火星住宅的墙壁厚达6米,家居设备将充分利用可回收的太空飞船零件。选址则建在山脚附近地下熔岩形成的空洞,避免受到宇宙辐射的伤害。

【展览基本信息】

展览名称:生活在火星

展览时间:2021年10月15日至2022年3月2日

展览地点:上海天文馆地下一层临展厅

主办单位:上海科技馆

温馨提示:展览免费,但需自行购买天文馆门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建议错峰避峰出行,参观过程中请全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防护。

作者:曹磊
选稿:沈昊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