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最近不开心,什么事情都不想做,是抑郁症吗?”如何区分抑郁症状与抑郁症?
东方网2021-11-01 16:53:39

问:抑郁症状与抑郁症有什么区别? 最近不开心,什么事情都不想做,是抑郁症吗?

答:人们常说“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类正常的情绪反应。开心了笑,难过了哭,愤怒了发脾气……这些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

在当今社会,“抑郁”这个词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大家不时就能从网络上、周围人口中听到“抑郁”、“抑郁症”、“自杀”等字眼,“压力大”与“抑郁”也几乎是固定搭配。

我们经常会听周围的人开玩笑似地抱怨“哎呀,我最近都抑郁了”,询问一下原因,对方可能是因为最近接了个新项目,每日加班加点,累到不想说话,不想吃饭;或者是家里刚生了个小孩,婆婆来帮忙带孩子,因为生活习惯、养育理念不同双方都不开心;也可能是因为新冠疫情的关系,工作进度受影响,又抑郁又焦虑……

听起来,这些反应好像都是可以理解的嘛,遇到这些事情感觉自己也会出现相同的表现。那么,“抑郁”是不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呢?“抑郁情绪”与“抑郁症”又是什么关系呢?

关于诊断

平时大家习惯的叫法“抑郁症”也好,“忧郁症”也罢,在医学上统称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和持久的抑郁症状群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

简单点说,抑郁情绪往往是指一种情绪状态,而抑郁症是一组疾病的总称。人人皆可抑郁,但非人人皆患抑郁症。

近年来,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增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也就是说平均每20个人就有1人曾患或目前患有抑郁症。该疾病所造成的疾病负担在所有精神疾病中是最重的,仅此于心血管疾病成为第二大疾病负担源。另外,约五分之一的抑郁障碍患者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因此,抑郁症患者的高自杀率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问:“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啊,病因是什么呀?”

到目前为止,抑郁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并无定论。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这可能是生物因素(如遗传因素、大脑神经递质紊乱、神经内分泌异常等)、心理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问:“我最近不开心,什么事情都不想做,这算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呢?”

简单地讲,区分状态和疾病可以从以下及各方面进行:1、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抑郁情绪的严重度比抑郁症要轻;2、持续时间,抑郁症持续时间至少两周,抑郁情绪的时长较短,是一过性的情绪表现;3、对功能的影响,抑郁情绪对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功能影像不明显;4、治疗方面,识别抑郁情绪后,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关注和调整,绝大部分会在短期内缓解,而抑郁症往往需要接受专业治疗。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抑郁障碍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分为核心症状、心理症状群与躯体症状群三方面。具体见下图。

对于非医学专业的人来说,上图列举出的症状解读也许存在困难。不必担心,除了上面专业的描述,还有简单易操作的量表供大家自测,比如抑郁自评量表(SDS)、抑郁症状快速检查-自我报告评分16项(QIDS-SR16)、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这些问卷网上搜索即可获得,并有相应的评分要求,可以帮助大家初步评估自己的情况,但是最后确诊是否患抑郁障碍,需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由精神专科医生来明确诊断。

关于治疗

问:“得了抑郁症怎么治呢?”

首先,抑郁障碍的治疗一定是“全病程治疗”。据统计,超过一半的患者在疾病发生后两年内会复发,因此,为了减少病情反复,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工作、学习能力,请患者朋友务必遵循这个原则,定期到医生那里回访。

关于具体的治疗方式,目前最常用的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至于每位患者需要选择哪种治疗方式,需要到可靠的医疗机构经过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评估后才能确定。

问:“医生,这个药要吃多久啊?什么时候可以停?”

这个可以说是每位患者朋友必问的问题了。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治疗的三个阶段:急性期,以控制症状为主,尽量能够达到所列“临床研究治愈”的标准,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提高生活治疗,这个阶段大约需要8-12周。巩固期,这个阶段患者病情易复燃,因此该治疗期的药物应保持与急性期一致的方案,以期防止病情复燃,这个阶段需要4-9个月。维持期,目前对于维持期治疗尚缺乏有效的研究支持,一般认为至少2-3年,对于多次反复发作或是有残留症状的患者建议长期维持治疗。

关于预后

经过系统、规范的抗抑郁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或显著减轻,但遗憾的是,仍会有15%的患者无法得到临床治疗。首次发作的抑郁患者大约有半数以后不会复发,但是对于已经发作3次及以上或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复发风险高达90%。如此高的复发风险,也是医生苦口婆心的劝患者千万不要随便自己减药甚至停药,一定要定期到医院随访的原因。

抑郁症状缓解后,患者的工作、生活、学习能力一般能够恢复到病前水平,但是仍有20-35%的患者会有残留症状或者不同程度的功能受损。

来源: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作者:刘轶琳
选稿:朱燕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