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被热播剧《梦华录》带火的“果子”,为何让网友垂涎欲滴?
上海静安2022-06-16 21:02:44

近日,随着电视剧《梦华录》的热播,宋朝百姓的起居饮食成为网络上的热议话题。

尤其剧中各种琳琅满目的“果子”,豆儿果鲜花团子梨条桃圈碧涧豆儿糕......引起了广大“吃货”的强烈兴趣。

受此影响,电商平台上的果子等传统糕点于近期迎来热卖。

记者搜索某宝等电商平台发现,古风、新中式、传统派……各类“果子”形态典雅、造型别致,价格从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有的还专门搭配仿古礼盒、茶碟碗盏,售价更直逼千元。其中,一款国风食盒颇受食客欢迎,销量超过3000+。

什么是果子?

果子,全称“茶果子”,起源于唐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唐朝饮茶之风盛行,此时出现了一边饮茶一边吃茶点(糕点)的习惯,果子是茶宴中配茶食用的点心,所以也称茶果、菓子、唐果子等。

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烹饪方法和制糖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唐宋时期的绝大部分人,对饮食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只为充饥,而出现了精细和丰富多样的渴求。

一类统称为“果子”的甜食,开始作为人们在茶余饭后、饮酒会友时,或配做茶点、或下酒小吃、或单独享用的舌尖美味。

宋朝的果子

有哪些?

宋果子丰富多样,如用檽米、豆粉、混合精炼动物脂肪,加入饴糖(麦芽糖)或茶汤制作的鹿鸣饼、豆儿果、碧涧豆儿糕、鲜花团子等点心,或用糖腌、蜜煮晾干的方法制作的茶点桃花果子、樱桃煎、越梅蜜饯、梨条桃圈、蜜饯雕花旋、炒银杏、召白藕、芭蕉干等蜜饯或干果。

从蜜饯果脯、麻花、炸麻球等各类油炸面食,再到酥皮点心、馒头蒸点,它们都是宋代果子。

唐果子、宋果子、日本和菓子

有啥区别?

有眼尖的小伙伴发现,无论是从形状还是制作手法,剧中的果子与日本和菓子颇为相似。

随着中日文化、经济的频繁交流,这些茶点习惯也由遣唐使传回日本。茶果子传入日本后,受当地人喜爱,日本人将其统称为“唐果子”并流传至今,现在日本人称其为“和菓子”。

唐果子更接近现在的各种蒸点、酥点、冰点、团、糕,宋果子的品种则更为多样(上文已述),日本和菓子以糖、糯米、小豆等为主要原料,融入当地的文化习俗和审美,制成各式各样的精美点心。

比如,中国传统的点心食印图案多为吉祥画,这与中国传统语境里“迎福纳吉”的目的和点心承担祭祀任务的起源相一致。

日本的和菓子多为花果植物等造型,或源于俳句,或源于精巧而充满意境的禅意画。常见的麻薯、大福、羊羹、铜锣烧也都是和菓子。

而在北宋年间,以市民文化为主体的坊间茶肆,是绝对不会出现花朵形状的冷制糕点的,出土的食印模具也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区分唐果子、和菓子和宋代的茶点果子的方式,一是看品类,二是看形状,三是看馅料

《梦华录》中所展示的这种使用花朵模具、有内馅的冷制糕点,说简单点就是——结合了和菓子式样的当代网红点心。

除了果子,宋朝还有哪些点心?

宋代是中式点心发展的顶峰时期,我们现在吃的各种点心,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比如,重阳糕、镜面糕、糖蜜糕、豆儿糕、蜜糕等,荤素都有,咸甜皆可;还有豆团、麻团、糍团等各种团子;裹蒸粽子、栗粽、金铤裹蒸茭粽、巧粽等各类粽子。

■电视剧《清平乐》里的李子雪花糕

宋人管牡蛎叫鲍鱼,所以他们把那些状如螺蛳的奶油小点心叫做酥油鲍螺。酥油鲍螺,也称滴酥鲍螺,是一种用酥油制作的外形似螺蛳的甜食,类似奶油裱花,入口即化,属果品一类。在电视剧《尚食》中再现这一美味。

饮子是一种以果品或草药为原料熬制而成的汤剂,可以理解为类似古法酸梅汤的做法。《梦华录》里就有紫苏饮子、五果饮。

总而言之,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饮食文化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丰富的食物原料、精良的饮食器具、高超的烹饪技法、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极大地推动了宋人在食物上精益求精,让各种美食层出不穷,饮食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古装剧的热播,广大网友往往惊叹于其中美食、服化道的精致考究,来自传统文化的魅力浸润人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彰显自信,契合了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当代人的文化诉求。

选稿:施丰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