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养老成热词 委员心系这些“民生事”
东方网记者孟繁嘉1月18日报道:昨天下午,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专题会议。来自农工党、医卫、总工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别的政协委员聚集一堂,围绕“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一主题集思广益,献计献策。
在本场专题会议上,医疗和养老是被提及最多的话题。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完善的健康服务保障,真正实现“病有所医”?与会委员根据自身的岗位经历和调研结果,从三个层面对养老医疗问题进行了交流和分析。
聚焦“长护险” 制度保障仍需完善
图为郝勇委员
作为全国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自2018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长护险”试点工作,过去一年,上海长护险服务惠及49.3万老年人。上海师范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郝勇表示,长护险确实为老年人家庭带来了不少实惠,但还需在制度保障上更加完善和深入,建议建立分工明确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图为叶强委员
市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叶强则指出,目前,上海的长护险与家庭医生床位申请不可兼得,但事实上,两者在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上都有所不同,对于这一矛盾点,叶强委员建议进一步梳理长护险与家庭医生病床护理项目的关系和内容,纳入部分居家护理项目,减轻医院接诊压力。
此外,叶强委员提出,长护险的申请数据应该与家庭共享,为居民健康管理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支撑。
发展照护与康复服务 探索建立相关职称序列
图为吴凡委员
上海市政府日前公布2020年实事项目,提出将改造认知障碍照料床位2000张,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康复服务。“发展照护和康复服务迫在眉睫。”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上海在发展照护和康复服务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
为此,吴凡委员建议,由人社、卫健和教育部门联手推进,试点建立护理职称和康复职称序列,提升职业发展前景,使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提供整合式服务 推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
图为张宏伟委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疾病中心主任、乳腺外科主任张宏伟在专题会上表示,上海有2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为市民免费提供包括健康体检和重点慢性疾病筛查,在家庭医生服务领域的发展也起步较早,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当前的健康管理指导大多秉承专病视角,缺乏整体性,有些项目反复检查,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医疗资源;另一方面,信息服务系统不够畅通,产生信息孤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很难同步获取签约服务对象的检查结果。
对此,张宏伟委员建议提供整合式的服务,推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从服务居民的角度出发,根据实际需要考虑供给方式,可以由家庭医生团队提供“项目包”,不再由各个条线分散供给。此外,应加速构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平台,实现信息联通。
(本文图片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