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上海外滩的夜景经得起滤镜的“折磨”,背后原来有这么多故事

2020-01-19 07:11:00 作者:唐烨 赵之洲 来源:上观新闻
摘要:市民游客的感受最简单直接:优化后的外滩夜景,可供取景的完美角度变多了,经得起各色滤镜的“折磨”。
   
       

外滩的夜景流光溢彩,景观灯光是当之无愧的点睛之笔。

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就开始在外滩及周边区域打造景观灯光。多年来。外滩的经典夜景形象定格在中外游客心中。2018年,在上海市与黄浦区两级政府推动下,外滩景观灯光迎来了新一轮优化。市民游客的感受最简单直接:优化后的外滩夜景,可供取景的完美角度变多了,经得起各色滤镜的“折磨”。过去两年,承担外滩景观灯光设计施工管理任务的黄浦区灯景所团队始终没有止步,不断提升与优化外滩夜景,在细微之处做了很多外人想不到的工作。

有分寸感的美学突破


“两年前,听说外滩景观灯光要优化提升,不少行业内专家都评价说‘外滩的夜景水准已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的确,当时常规景观灯光技术手段、艺术表现力在外滩已经用到一定程度了。”黄浦区灯景所成员回忆说,市区两级政府要求外滩夜景要再上一个新台阶,保持“三年国际领先,五年不落后”。我们知道,外滩夜景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唯有创新突破。

如今呈现的外滩景观灯光中,确有很多技术上的突破:1.2公里核心段、涉及27个构建物,1.2万套灯具全部实现了逐点联动控制,有着模拟舞台控制的系统,“BIM智能控制系统”可以监控景观灯光的“全生命周期”,均是全球少有。不过,在黄浦区灯景所成员看来:技术突破之外,美学上的突破更决定着外滩夜景所能达到的高度。

很多年,外滩的景观灯光总体上以静态灯光为主,动态变化不多;在此次优化中,让灯光“动”起来是一个重大变化。随着景观照明新技术的涌现,让灯光“动”起来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动”?“外滩的老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外滩夜景在游客心目中又有着经典形象。在对外滩景观灯光优化之初,我们就明确:突破要有,但要把握好分寸与尺度。”黄浦区灯景所成员这样说。

为了确定外滩夜景的色调,设计师们看了很多世界名画,最后从俄罗斯画家艾伊瓦佐夫斯基在19世纪创作的名画《九级浪》中汲取了灵感。据说,海上每次发生风暴总是以第九级浪头最险恶、最可怕。《九级浪》展现的就是人们征服第九级风浪的场景:天空浓重云雾,但透过云层一束阳光洒在大海巨浪上,映照得灿烂透明,给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以光明与信心。

有人说,在优化后的外滩景观灯光中看到了“旭日之金、皓月之白,还感受到日出、日落瞬间的亮度变化”。这就是设计师们要呈现的效果。他们用3000K色温来模拟月光、用1800K来模拟日出,又在这些色温区间中灵活地打造出明暗度的变化,使得外滩在保留原有气质底蕴的同时,又展现出可见可感的活力。

真正从人的视角看外滩


前段时间,黄浦区灯景所几位成员连着几个晚上跑到对面的浦东滨江,从对岸眺望外滩夜景,反复拍、反复看,给自己的作品“挑刺”。

采访对象提供

外滩夜景,到底给谁看的?这是设计团队最先要解决的问题。

外滩有过很多经典的俯瞰场景,气势恢宏,我们戏称这是‘上帝视角’;但游客很难从这个视角看外滩。”黄浦区灯景所成员说,所以,在这次优化之处,他们就确定:要着重研究市民游客视角的景观灯光。

游客会站在哪儿,设计师们就去哪儿。外滩沿江露台有很多专业摄影摊,设计师们一家家跑、一家家观察:为什么摄影师在这个角度取景,不在那个角度取景?不在那个角度取景,是因为那个角度有什么缺陷吗?不取景的地方,就是设计师们进行“再创作”、“再弥补”的地方。设计师还一遍遍去乘坐江面上的水上巴士、马路上的观光巴士,询问司机“路线怎么走、什么时间走”,因为在不同的位置与时间段会有着不同的灯光呈现。于是,外滩有了“人行视角”、“船行视角”等等夜景效果,市民游客视角所及的部位被下了最多的功夫。

“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体现。看灯人的感受被考虑到,被灯光照射到的人的感受也被考虑到。外滩老建筑内能站人的阳台、露台,设计师都一个个上去过、感受过。在外滩6号内,设计师发现:坐在室内,感觉很不舒服,因为从外部射到室内天花板上的灯光有点刺眼。于是,他们为打到外滩6号的灯光增加了遮光罩、改用了交叉打光的方式。

和平饭店楼上有个观景阳台,转角处的地面上设置了一个光源。设计师爬上阳台后发现:几乎每个在转角处吸烟的客人,都会在光源上踩一脚,因为光源照射上来的光让他们觉得不舒服。于是,设计师为光源增加了隔栏、调整了角度,让光源不再直接打到人的身上。

谈到视角,还有一个小插曲不得不提。市区联手提升外滩景观灯光时,曾举办过一场名为“臻于至善”的内部研讨会,对国内外专家们发出了“英雄帖”,以非常严苛地标准邀请到行业大师、主力团队、新锐设计师灯,还跨界邀请了文保专家、旅游专家、知名摄影师与艺术家等。这场研讨会不但汇集了与会者的建议,也为一个跨界设计团队的组建打下了基础:新组建的设计团队不仅仅有灯光专业的设计师们,还有文保专家、旅游专家、知名摄影师与艺术家等。

“跨界者从他们的专业视角出发,用自身背景来审视我们的作品,这是外滩景观灯光设计中从来没有过的。”黄浦区灯景所成员说。在对外滩老建筑进行景观灯光打造时,团队内的文保专家会从建筑之美的角度来表达他的感受、提出他的看法,给灯光专业设计师很多启发。哪个细部应突出、细节之间应有什么样的过渡与变化,都被完美地展现出来。最终,呈现出来的老建筑夜景受到了最多好评。不少人用“光雕”一词来形容:以光雕琢建筑,还原建筑之美。

设计夜景灯也要兼顾白天的效果


外滩沿江露台(靠近福州路),去年起多了一组城市小品——造型是三把大小各异的白色大伞,好像朵朵绽放的花瓣,上面还刻着带有外滩老建筑元素的雕花。不少游人走到这里,会坐在伞下休憩与拍照。这组城市小品其实是为了承载灯具而设置的一组支架。

采访对象提供

原来,城市小品对面的浦发银行大楼的楼顶有一系列灯具。夜晚,灯具亮起,能照亮浦发银行大楼的楼顶,远看很是漂亮。但在这次改造中,设计师发现:这组灯具有100多套,由七七八八的支架支撑着,白天从大楼外部细看楼顶,显得不甚美观。

布设灯具不仅仅要考虑晚上亮灯时的效果,还要兼顾白天不亮灯时的效果。”黄浦区灯景所成员说,此次改造的灯具追求小型化、隐蔽化,做到对白天景观的影响最小。

拿掉浦发大楼楼顶的这些灯具,是首选;但这就需要在外部设置光源。经过测算,从外滩的沿江露台位置打光到楼顶,呈现效果最好。而外滩沿江露台风景如画,在设置物上一直尽量“做减法”。如何能让这组光源不成为露台上“多余的东西”?于是,有了这组城市小品:伞的顶部承载灯具,伞下就成了游客休憩与拍照的地方,伞的造型与细节设计又能与周围景致完美融合。设计师还为这组城市小品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他们、他与她”,寓意市民游客在外滩的一次邂逅。

精益求精、做到极致,贯穿于景观灯光优化的全过程。

最初投射到江面的灯光颜色看起来有点深,设计师自己都说“看着假”,经过反复调试,最终呈现了天池水的蓝、马尔代夫的蓝。

原来1.2公里外滩核心段有约300根各种杆件,成了游客镜头中“多余的东西”,黄浦区推进“多杆合一”工程,最初杆子被减少到了110根;但设计师们还是不满意。他们对每一根立杆反复推敲、反复斟酌,最后减少到102根。“真的是剩到了必须剩的程度。”黄浦区灯景所成员说。

2018年进博会召开前,优化后的外滩景观灯光惊艳亮相,外滩夜景的视频与图片在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内刷屏;但在黄浦区灯景所团队看来,外滩夜景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对建筑的语绘表达还可以更准确,灯具稳定性还可以再提高。”

2019年进博会召开前,外滩景观灯光又做了持续一年的调整。“游客可能不一定看得出来,因为有的调整只是灯具的点位动了几厘米、角度转了几度。”但在黄浦区灯景所团队眼中,调整却是必须的,因为“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效果”。

外滩老建筑的立体感也更加强了。“老建筑背后有些楼宇具有现代感,过去我们都把这些楼宇打‘黑掉’,因为怕与前面的老建筑在视觉上‘打架’。现在我们尝试着,用光的色差让新老建筑融合,呈现出更为立体的效果。”

如今,每天,黄浦区灯景所团队会去查看一个个灯具的实际效果,不断调整。“我们每个参与者都抱着“臻于完美”的态度,将优化外滩夜景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项目。”黄浦区灯景所成员说。

   
栏目主编:唐烨 文字编辑:唐烨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