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情观察|解放军飞行员普及新型通用头盔:重量不到1KG 告别俄式“粗暴”

2020-04-03 13:33:17 作者:夏阳 来源:东方网·演兵场 选稿:郑闻文

图片说明:教-10飞行学员夜航佩戴的正是“熊猫盔”

东方网记者夏阳4月3日报道:近日,首批教-10飞行学员夜航成功完成首飞,记者注意到,学员们佩戴了解放军新型轻量化通用头盔——也就是常因“可爱”外形而被网友笑称的“熊猫盔”。从开始时换装三代机部队到如今换装航校,这款新型通用头盔已经在解放军中实现普及。那么,这款新型头盔到底有何不凡之处?较之前的头盔有何优点?本期的军情观察就来简单聊一聊。

图片说明:空军石家庄飞行学院某旅的飞行学员单飞歼-7 换装“熊猫盔”

目前,“熊猫盔”的具体型号并没有透露出,2018年珠海航展上,关于这型号头盔的官方名称也仅仅是“通用头盔”,平平无奇之下却尽显神秘。据悉,该通用头盔与面罩、弹射座椅等配套使用,满足飞机实现碰撞穿透、高速气流防护、视觉防护、噪声防护、通讯等功能。从数据上来看,该头盔的吸收碰撞能量级为73.5J,耐穿透能量级为23.5J,可以保证在1100km/h以下速度弹射离机安全。

总体来说,不能接驳头显的“熊猫盔”并不算先进,但利用头盔上的快拆底座,可快速安装和拆卸瞄准具、夜视仪和视频记录仪等设备,性能也算较为全面。考虑到这型头盔已经覆盖到驾校学员,属于需大规模、大范围改装的通用性装备,这种出于性能和成本兼顾的设计也是可以理解的。

图片说明:某部春节过后首飞,“飞豹”飞行员的头盔变成“熊猫盔”

在装备“熊猫盔”之前,抛开歼-20使用的两款高端头盔不谈,我军目前使用飞行员制式头盔有以主要下几种,TK-10系列、TK-12系列和TK-14系列。其中,TK-10/10A头盔装备歼-10系列,TK-12系列装备歼-11、歼-15、歼-16和苏-35等我军重型三代机系列,TK-14系列主要装备歼轰-7A飞豹以及其他现役二代机平台。

图片说明:2019年莫斯科航展上,苏-57飞行员佩戴的ZSH-7

事实上,TK-10系列、TK-11系列和TK-14系列头盔外观非常相似,可以很明显从其外形上找到中国第一代制式飞行头盔TK-2的影子。TK-12系列则完全不同,尽显“傻大黑粗”。这型头盔系引进苏-27时配套头盔ZSH-7型飞行头盔的国产化版本,除了为中国人的头型稍作改变,两者外观区别是TK-12/12A盔体为浅灰色,而原版ZSH-7头盔为纯白色。

TK-12系列头盔采用规则的球形外观设计,顶部则是开有5个较大的用于头部透气的孔洞,前部有一具可收放的大遮蔽面风镜,无处不透露着俄式“粗壮”,再加上软衬垫、调节网、遮光镜、通讯等组件后,全重已经突破了2公斤。这就回到了“熊猫盔”的最大优势——轻量化,无论对比重量超2公斤的TK-12系列头盔,亦或是重量超过1公斤其他国产制式头盔,整盔重量不大于1KG“熊猫盔”都有显著的进步。

图片说明:两代头盔对比

轻量化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在保证头盔原有强度和弹射救生系统兼容性的同时,可以有效高降低飞行员在高机动的颈部负担,使其可以更轻松地在空战中驾驶战机进行连续机动。这绝对是“事半功倍”的重大改进,同样水平的飞行员可以承受更多更大的过载,无论是在超视距空战阶段的机动规避,还近距离格斗阶段的连续机动狗斗,都能发挥出更高的技战术水平。

图片说明:部分歼-15飞行员已经换装蓝色“熊猫盔”(央视截图)

事实上,“熊猫盔”不仅仅是空军在使用,海军中航母舰载机部队、海军航空大学也开始大批量换装,甚至是陆航部队中都开始使用或者换装,近两年的出镜率逐渐变高。这款头盔可以覆盖各型战斗机飞行员,轰炸机飞行员,还可以覆盖到直升机飞行员的使用需求,跨机种、跨军种、跨平台的使用,意味着这是一款真正意义上能“一盔多用”的通用头盔。

图片说明:没看错,武直-10的飞行员也用“熊猫盔”(央视截图)

这种标准化、通用化的头盔,好处太多不胜枚举,例如:进一步降低科研边际成本,提升装备科研水平保证装备生产质量;增强战场抢修能力,优化后勤装备体系;从学员到战斗力“一盔到底”,有效降低换装成本,可更快形成战斗力。

图片说明:歼-20飞行员除了高大上的 也用“熊猫盔”

偶尔,歼-20飞行员也会使用“熊猫盔”。不过,歼-20飞行员更多时候都是以佩戴TK-31飞行头盔的状态亮相,据公开资料显示,集合“锐视”系列头盔显示器,其基本可以达到美军现役的JHMCS系统(Joint Helmet Mounted Cueing System)的水平。

图片说明:歼-20飞行员的最新头盔

近年来,歼-20飞行员又换装一款更高大上的头盔,有点类似英国的打击者II型和美国的GEN III头盔,这才是解放军头盔的最高水平。那么,为什么有的歼-20飞行员还要戴“熊猫盔”呢?因为轻啊,就像你爱穿运动鞋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