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涵:浦东开发“最大的积极分子”

2020-04-22 11:09:00 作者:汪道涵 来源:澎湃新闻

2020-04-22 11: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汤 涛 上海滩杂志公众号

汪道涵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28年来,浦东这块袖珍之地爆发出非比寻常的能量。这种能量,显示了上海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精神。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让我们深情追忆浦东开发的倡导者、研究者、传播者汪道涵老市长。

“浦东开发的重点是三点一线”

1990年4月18日的上海,春意盎然,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向国内外正式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浦东的战略决策。从这一天开始,浦东开发开放的帷幕徐徐拉开,上海再一次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热点,中国的改革开放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回溯过往,从汪道涵市长倡导浦东开发,到李鹏总理宣布浦东开发的决定,前后恰好十年。

1990年1月2日,邓小平(右二)在上海视察,听取汪道涵(左一)等关于开发浦东的构想后,表示大力支持

开发开放前的浦东

1980年10月,汪道涵在阔别近三十年后,再次回到上海,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代市长。汪道涵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上世纪30年代,他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光华大学求学。1949年,年仅34岁的汪道涵擢升为华东工业部部长,坐镇上海,参与接管官僚资本工厂,整顿工业秩序,恢复巩固和扩大华东工业基本建设。三年之后,汪道涵调往北京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此时汪道涵面前的上海,虽今非昔比,但经过“十年浩劫”,这座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困境与难题。年届65岁的汪道涵,在市委领导下,攻坚克难,积极探索上海的改革与开放之路。他主持制定了两个决定上海未来的战略性决策——《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和《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提出了浦东开发和申办世博会等重要主张。

1981年春,汪道涵主持召开建国以来上海市第一次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根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部署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就在此次会议上,他首次提出要有计划地发展浦东地区。两年之后,确定了浦东发展的总体目标,即恢复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和功能,建成一个“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世界一流新市区。

1985年,上海市委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规划方案。自此,浦东开发被纳入上海发展的蓝图。

改革开放之初,曾经创造“十个全国第一”的工业城市上海已很难沿着老路继续迈进,当时南方改革开放高歌猛进,硕果累累。无论是社会现实还是在舆论方面,上海均感内外交困。“上海向何处去?”成为摆在汪道涵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上海市委决定解放思想,发动全市开展讨论和反思。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上海市政府和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联合向国务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上报了《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在提纲中,正式提出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设想,并提出上海的城市和工业布局“重点是向杭州湾和长江口南岸南北两翼展开,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区的建设”。

80年代初,关于上海城市发展战略方向,尤其是新市区的选址,曾形成四种意见和方案:“北上”者沿长江南翼开发宝钢、吴淞地区,“南下”者在金山区沿杭州湾北翼发展,“西移”者向虹桥机场以西拓展,“东进”者跨过黄浦江开发浦东。四个方案中,以汪道涵聚焦研究的“东进”方案的意见较为集中。于是“东进浦东”成为发展上海的共识,这一意见也得到了国务院的肯定。

1990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度过春节后,对中央领导说:“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浦东开发晚了,但还来得及。”次年春节期间,邓小平视察上海,指出:“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而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到上海,再次鼓励上海的干部:“浦东开发只能进,不能退,你们也没有退路。照现在这样速度干下去,到了1995年,浦东就会有大变化。”

作为浦东开发的倡议者和前期研究总顾问,汪道涵在一次接受记者的专访时,对浦东开发的重点布局,做了相对成熟和系统的表达。他说:浦东开发规划中的重点布局是“三点一线”。三点首先是浦东陆家嘴的这个“点”,将相应集中银行、保险、外贸方面的建筑群,设立各种对外服务机构,发展信息、咨询、外汇调剂、证券交易等产业。它与隔江相望的外滩和南京路,将形成上海的金融贸易中心。第二个“点”是花木地区,这里将逐步建设科学、教育园区和大型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国际化新住宅区,开设超级市场。这些规划一旦实现,花木这个“点”就将成为浦东的科研基地和文化中心。第三个“点”是外高桥地区。这里将是一个大型的现代化港口,集中建设保税仓库区和出口加工区,形成商品储运和进出口服务中心。浦东杨高路“一线”,是连接三块重点开发区的轴线。路的两侧将建成浦东新区重要的现代化走廊,路的东侧准备开辟若干块无污染的工业小区和现代化的农副产品基地。汪道涵还预测整个浦东新区建设,估计到2010年可以建成。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方针,一幕精彩瑰丽的活剧由此在浦东上演

他请杨尚昆将浦东开发的资料转给了邓小平

汪道涵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加快上海的对外开放步伐,组织规划和建设了虹桥、闵行、漕河泾开发区。全国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占其三,开发区成为上海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早期试验田和窗口。

当时,上海大大小小的开发区有12块之多,为什么还要开发浦东新区?即使开发新区,完全可以直接借用其他开发区的经验,为何还要另辟蹊径?

汪道涵市长有他自己的战略构想。1985年春,美籍华人、著名桥梁专家林同炎院士给上海市人民政府递交了一份《实现现代化的大上海“全面开发可能性”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汪道涵的办公桌上。阅此报告后,汪道涵站在市长办公室的窗口,瞭望着浦江对岸略显荒凉的浦东,内心奔腾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在刚刚辞去上海市长后,他即以市政府经济顾问身份访问旧金山,特别约见了递送报告的林同炎先生,双方就开发浦东的设想做了深度交谈。林同炎对原报告进行修改充实后,再次向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递交了题为《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大上海》的报告,提出了浦东的开发问题,建议要立足浦东、放眼世界。江泽民阅此报告后,同样十分重视,敦请老市长汪道涵全力推进。

1987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设立开发浦东中美联合研究小组,聘请林同炎为高级顾问。接着,批准成立了开发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明确“由汪道涵顾问与林同炎建立联系,分别推动双方研究人员密切合作”。

1986年8月,汪道涵(中)在旧金山与美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林同炎(右)就开发浦东的设想听取意见和建议

开发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由高级顾问组、中方研究组、国外顾问研究组和专家咨询会议组成。高级顾问组由陈国栋、胡立教、汪道涵、李国豪、赵祖康等五位市委、市政府的老领导组成,由汪涵道任总顾问。中方研究组即上海市政府开发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由倪天增任组长,张绍梁任副组长,彭运鹗任顾问,成员有俞健、於品浩、俞汉卿、周汉民、李佳能、陈泽浩。国外顾问研究组设在美国加州,林同炎为主要负责人。为使研究成果更接“地气”,专家咨询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对研究组提出的专题报告、阶段成果报告和预可行性报告进行讨论和鉴定。

早在开发浦东联合咨询小组成立的预备会上,汪道涵就预见性地提出:当前对浦东开发有三种不同看法。第一种主张一流的、开放的、带有浪漫主义的;第二种主张稳扎稳打,一步一营,注重实事求是;第三种主张老上海扩大,偏重就事论事。小组的任务是形成浦东开发方案。他确定五个方面的研究方向,即开放度、土地利用、国际市场、新城市建设经验和开发浦东建议书。

在领导制定开发浦东咨询研究提纲上,汪道涵首先明确了开发浦东咨询研究应确立高瞻远瞩、改革开放、系统工程、突出重点、稳步前进的基本观点。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和规划,浦东研究小组于1988年7月两次向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汇报。

汪道涵的主要意见是:(一)开发浦东要吸引大企业,大中小企业兼顾;(二)要有金融贸易项目,银行在浦东设分行,各省市企业在浦东设分公司;(三)要解决金融、资金和土地问题;(四)要使浦东成为一个综合开发区;(五)要落实组织机构,建议成立开发委员会,搞联合开发;(六)对于举办国际博览会问题要有个说法。江泽民在听取小组汇报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汪道涵还陪同江泽民、朱镕基进京向中央领导专门汇报了浦东开发的准备情况,获得了中央原则同意和一系列具体指示,如上海不能像深圳那样搞特区,在浦东主要搞独资企业,要着重改造老企业,改善交通、在投资环境上下功夫,以及建立浦东开发的筹备机构等。1988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开发浦东新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委派两位副市长担任正副组长。

1990年1月初,邓小平由杨尚昆主席陪同到上海过年。1月21日春节那天,汪道涵早早准备了文件资料,交给了来参加春节联欢活动的杨尚昆,请他一定要转交邓小平。当时小平同志年事已高,不便出来参加群众性活动了。

邓小平审阅了汪道涵转送的浦东开发的资料,回到北京后很快就正式向中央提出要开发开放浦东。随即,姚依林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托,率领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对浦东开发开放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论证,并形成了《关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上报国务院。4月10日,江泽民总书记主持政治局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务院提交的浦东开发开放方案。

从此,浦东的开发开放就正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浦东也由此成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打出的一张王牌。

关于汪道涵对浦东开发的执着和热情,朱镕基1990年3月29日在向姚依林汇报浦东开发问题时,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开发浦东问题的提出,道涵同志是最大的积极分子,他比我积极得多。这次小平同志、尚昆同志来上海,我们汇报了两次。”

他“更憧憬着浦东富有魅力的明天”

为了顺利推进浦东开发开放,汪道涵十分关注南方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1987年,他委派研究组带着自己久久思索的五大问题,去南方重点考察深圳、广州、珠海和海南。五大问题是:世界或亚洲一流城市(新区)标准是什么?怎么理解太平洋西岸经济贸易中心?城市规划工作如何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在实现土地有偿转让、吸引外资建设新区中,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职责是什么?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环境有何要求?

考察归来之后,考察组成员周汉民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海南当时虽然还不是特区,但有30条开放政策正在制定,我们就到海南调研,决心争取到类似海南的相关政策。”

1988年夏,汪道涵冒着酷暑,率领浦东开发研究组的成员驱车前往长江口、杭州湾北岸的南汇港勘查。南汇陪同人员在接待时提出,希望把芦潮港列入浦东开发研究的范围。20多年之后,南汇正式并入浦东新区。当年参加考察的成员李佳能感叹道:“现在回忆1988年7月15日道涵同志带领我们去芦潮港的用意是十分深远的”,南汇“实现了当年道涵同志带领研究小组踏勘芦潮港的愿望”。

汪道涵曾亲赴浦东川沙、外高桥等地考察。后来,他在《浦东行》一文中写道:“我感受了上海充满生机的今天,更憧憬着浦东富有魅力的明天。浦东的明天也是上海的明天,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明天。我希望能看到太平洋西岸这浦西和浦东大地上一座世界一流新城的崛起。”

除实证研究外,汪道涵还不辞辛劳参加浦东举办的企业开工、大桥通车、大厦奠基等各种活动,身体力行,以示支持浦东开发。

1991年11月21日,汪道涵在“浦东开发与资金筹措”国际研讨会上发言

“世博会是战略性的,管50年”

用世博会撬动浦东开发,是汪道涵的另一个战略构想。汪道涵是申办上海世博会的首倡者。

1984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发起人堺屋太一、日本专家小林实曾先后拜会汪道涵,提议上海申办“世界万国博览会”。汪道涵认为世博会是一个支点,更是助推器,用它正好可以撬动和推动浦东开发。于是,他多次去上海社科院、上海市体改委等机构进行演讲,推介“世博会”。他还三次出访日本,参观日本三届世博会旧址。当他站在日本大阪世博会现场时,深切感受到世博会对日本经济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亦看到了世博会的历史魅力。

在汪道涵的领导下,开发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博览会专题小组出台了《关于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的设想》。这份研究报告详细记录了研究的项目、结论意见和前瞻性方案,中国申办世博会的工作也由此开启。依据设想,浦东花木是世博会的合适地址。汪道涵曾专程考察花木乡,在《浦东行》一文中,他激情满怀地写道:“本世纪末在花木举办‘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上海国际博览会,以扩大上海在全世界的影响,推动上海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并在博览会后,把这一带建设成为科学公园,推动高技术的发展。国际博览会的设想是令人兴奋的,浦东开发的前景更是灿烂的。”

在汪道涵的倡导下,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正式申办上海世博会。2001年正式向国际展览局递交注册申请。2002年国际展览局在摩洛哥蒙特卡洛举行的第132次大会上,上海获得2010年综合类世博会的举办权,中国人梦牵魂萦了百年的世博梦想终于成真。2003年8月27日,国际展览局局长吴建民拜会汪道涵。汪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他,亦道出世博会的深远意味:“上海的发展要从两点出发,一是发展浦东,一是办世博。浦东开发将会给上海的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世博会与广交会不同,广交会是战术性的,管一年;世博会是战略性的,管50年。”

“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

对于浦东开发,无论是前期筹备研究,还是后期实施推进,汪道涵始终如一,从不停歇地出谋划策,宣传浦东,向世界推广。

1986年,中日双方在上海成立“中日上海研究会”,作为名誉会长,汪道涵多次主持召开研究会,向日方介绍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和浦东开发构想。1987年,作为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的汪道涵,提出长三角外向型经济十四条建议,其中一条就是“开辟和开发浦东新市区,以新市区带动老市区”。

1988年,汪道涵率研究小组赴日本大阪和东京考察,在两个城市举办“浦东开发计划和国际博览会”研讨会。据组员李佳能回忆:“当时,汪道涵同志对我们说,研究小组去日本访问的目的,一是关于1994年上海举办国际(万国)博览会的问题,二是怎么利用日本资金的问题,三是学习农业工业化的经验,推行‘一村一品’的问题。”在日本访问期间,浦东开发计划和国际博览会项目引起日本专家和企业界人士的广泛兴趣。

按照汪道涵的提议,1990年时任市府副秘书长、浦东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叶龙蜚带团,前往美国、加拿大和泰国宣传。在美国考察休斯顿新区,在加拿大举办浦东开发报告会,在泰国和正大集团进行洽谈。他们一路以“上海都市计划和浦东开发”为主题,向国际友人和企业家宣传浦东开发开放政策。1993年4月,汪道涵在新加坡与辜振甫举行首次“汪辜会谈”,汪道涵论述了八个问题,其中第六个问题就是“台湾参与开发浦东、三峡、图们江”。1998年汪辜第二次会谈,汪道涵特地安排辜振甫先生参观浦东新区管委会、上海证券交易所、东方明珠塔等。

1988年,在汪道涵的建议下,上海市政府决定举办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浦东开发”国际研讨会。筹备会上,汪道涵一再强调,研讨会要处理好上下、内外、左右、新旧之间的关系。开发浦东要有“三个步骤(建桥、办博览会和开发重点区)、一个靠山(依靠旧区支持新区开发)”。5月2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在西郊宾馆举行,市委书记江泽民、市长朱镕基与中国驻世界银行执行懂事许乃炯、世界著名建筑家林同炎及诸多国际企业家出席会议。

汪道涵在开幕会上致词,对国内外150多位专家学者说:现在开发浦东的天时(指国际、国内形势)、地利(指有本市市区的依托和长三角以及全国的联系)、人和(指国内外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三者基本具备,建设世界一流新市区的时机正在逐步成熟。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主持下,有国内外金融家、企业家、专家和各方面朋友的热情参与,浦东开发的研究和实践,一定会跨出更大的步伐。这次国际研讨会,充分展示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决心,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诸多外商纷纷要求到浦东投资。

2000年12月28日,汪道涵(前排右二)出席浦东开发开放史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1990年12月,汪道涵在出席“第三届中美经济合作国际讨论会”时,对100多位著名学者专家传达了上海面临的机遇。他指出:如果说,80年代以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特区为重点,推涌起中国对外开放的浪潮的话,那么,90年代浦东新区将以更大的规模、更高的开放度、更新的思路,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不仅不会将已经敞开的大门重新关上,而且只会将其越开越大。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发展的需要。

在结束本文前,我突然想起了汪市长的一件逸事,写出来就作结束语吧。

那年,汪道涵从上海市长的位置退居二线时,年届古稀。作为18岁就已加入中共的老党员,他是应该安静地享受晚年生活了,可为什么还要从事如此艰巨的工作呢?

汪道涵曾向彭运鹗、於品浩等研究组同志透露过自己的心声,他说:“在我当上海市长的期间,我上对得起朝廷(喻中央政府),每年上海上缴国家财政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但下对不起黎民百姓(喻上海市民)。每天早晨我看到马路上有那么多的煤球炉在生火,到处是烟雾腾腾,那么多马桶在马路上刷洗,我真感心痛,上海实在没有多余的资金来改善和发展市民的生活了。现在我退下来了,可以有时间思考和研究上海发展了。这种发展不能小打小闹,而必须是大思路、大手笔、用大抓手。纵观世界,思前想后,上海只有开发浦东最有条件。浦东的位置东临太平洋,背靠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我们该抓住这么好的机遇来为上海人民做些实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这段话道出了一位老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和高度责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