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装甲车驾驶员眼中的边防变迁:从三尺钢枪到铁甲洪流
一声尖锐的哨声划破了营区的宁静,顷刻,车炮场上战车轰鸣、浓烟滚滚,从发布情况到全营整建制拉动用时仅十余分钟。装甲车、炮车及综合保障车辆组成的铁甲洪流在边境线上涌动。
望着这些重达十几吨的“巨兽”,曾经拿着步枪在哨所戍边站岗的装甲车驾驶员李强,不禁感慨这些年来边防部队的巨大变化。
驾驶战车参加演习任务
八年前,刚刚入伍的李强怀着满腔热血一路颠簸来到了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海拔四千多米的边防哨所。
通往哨所的路边灌木丛生、能供人通过的地方仅仅不到50公分,一侧就是万仞峭壁,平均坡度在40度以上。虽然此前,李强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哨所的险峻环境还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特殊的地形地貌,导致山脚温暖如春,山上已是寒冰凝雪。虽有自来水管道,但一年通水的次数屈指可数。凛冽的山风呼呼地吹着,让他原本干涩的脸颊越发红肿。
边防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李强却甘之如饴,因为不管是执勤站岗,还是巡逻设卡,他都有无言的“好战友”陪着他——一支95式自动步枪。装备虽少,但战士们对装备的喜爱却不少。哪怕只有步枪,他们也想把它学懂、练通。
当时,哨所没有训练场,战士们就自己动手修建。没有大型施工器械,没有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战士们靠着铲子挖土、肩膀扛石,生生挖走了半面小山包。为了节约经费,他们就地取材用从山上扛下的石头铺出了一大片训练场。
“穿上军装,就要成为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到哪里去。”李强和战友们无怨无悔地戍守边疆,闲时也会在心中憧憬驾驶着战车驰骋沙场的场景。
驾驶室里的李强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化,边防部队也担负起了更重大的使命职责,转型迫在眉睫。在这种背景下,李强所在的某边防旅机步营率先转型,官兵们不再只是手握三尺钢枪,用脚步丈量边境线,而是配备装甲车、炮车等机械化武器装备,担负起应急处突、机动作战,随时为各边防连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务。
转型必然会带来阵痛。“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为了让新装备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战斗力,该旅决定在新装备到来之前先从旅内选拔一批尖子,去兄弟单位先学先练。
消息传到连队,李强第一个报了名。通过层层选拔和考核,拥有大型车辆驾驶经验的他最终获得了学习步战车驾驶的机会。作为旅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李强深知这次学习任务重、标准高。
战车组成的铁甲洪流
李强的目标不仅仅是当好学员,更要成为教员,把步战车驾驶的“武功秘籍”带回来。时间只有一个月,看着课本上密密麻麻的理论知识,李强心急如焚。但他还是咬紧牙关,白天上车实操,熄灯后便挑灯夜战,攻读理论。高强度的学习让李强熬出了厚厚的黑眼圈,眼皮控制不住地“打架”,他就在眼角涂上风油精,强打起精神。三个月后,在2019年该旅开训动员会上,李强驾驶战车驶过主席台,向全旅官兵展示了新型装备。
在2019年年末,为了检验装甲车快速支援一线作战任务的反应能力,该旅举行了一场实弹演练。三辆装甲车以左梯形阵型发起冲击,发射烟幕弹掩护步兵分队进攻。在步兵分队进攻受阻后,装甲车车长迅速做出反应,成功摧毁“敌军”阵地,圆满完成演习,作为头车驾驶员的李强心中充满自豪。
从钢铁哨所到铁甲洪流,不仅折射出边防部队在强军路上不断迈进的步伐,也包含着无数个像李强一样的边防战士戍守边关、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他们用赤诚守护边关,将最美的青春献给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