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媒体专稿:春风复绿缙云山
满眼苍翠,和着鸟鸣,来到温塘峡西岸,便知缙云山近了。
黄葛树,樱花,水杉……艳阳高照的初夏,来到重庆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四楞碑村,随处可见的树荫,给人带来惬意的凉爽。如今四周的翠绿,着实来之不易。“以前走过弯路。”村委会主任王志勇介绍,该村坐落于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以前靠着马术场来赚钱,却侵占了林地,破坏了生态。”
2018年6月,重庆市开展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当年8月,青木关镇将马术场整治完毕,拆除全部违建设施3000余平方米。
实际上,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远不止于此。俯瞰黛湖,如同一块翡翠嵌入山中,花香草香交织,游人在湖边漫步……前些年,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展农家乐,一部分人靠着黛湖吃上旅游饭,殊不知却给生态带来了不小的破坏。云登酒店、金湖湾度假村、大罕宫……黛湖周边先后建起了4家经营场所,抽水、排污、人来人往频繁,黛湖一度变成了黑褐色。“拆除违建,治理湿地,建设滨水栈道。”北碚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吕玉春告诉记者,黛湖整治项目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
如今的黛湖纯色。常碧罗摄
为进一步增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绿肺”和天然屏障功能,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路,北碚区邀请生态学和植物学方面的专家,制定马中咀、雨鸣涧、斩龙垭、黛湖区域5个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方案,从山下到山上,从保护区内到保护区外,在拆除区域,筛选、栽种适宜缙云山生长的润楠、桢楠、黑壳楠乔木和马缨杜鹃等灌木,以及扁竹根等草本植物,累计栽种86种、65.6万株(棵),恢复水域1.79万平方米。
驱车来到山下,远处传来机器轰鸣声。
“现在都在拆除违建,这里怎么还在施工?”
“这是生态环道,走,我带你们去看看。”吕玉春大步向前走去。
一条缙云山生态环道,全长60余公里,连通北碚、沙坪坝、璧山三个行政区,环山道路紧邻保护区边缘,与保护区边界平均距离110米,给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建起一道强有力的“生态隔离带”。不仅如此,这还是一条景观旅游路、产业提升路、消防救援路。串联起多个景点,沿线设置驿站,还有露营配套服务设施……一条路也催生了户外徒步、骑车郊游的旅游新业态。
缙云山上的游人。万难摄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老百姓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如今为了生态保护,在生态负荷上做“减法”,对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原住民开展生态搬迁,如何保障搬迁原住民的生活?
“保护生态和保障民生两手都要抓。”2019年2月11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搬迁试点的指导意见》,先行启动对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原住居民实施生态搬迁试点,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采取搬迁进城、异地迁建、生态赎买等多种综合措施,有效改善了搬迁原住民的民生,此外,还采取开通入学绿色通道、举办就业技能专题培训、增设公益服务岗位等举措,切实为搬迁原住民解决后顾之忧,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保障好了民生。截至4月28日,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已近尾声。
按照重庆市的要求,缙云山将进一步认真抓好林长制工作,切实建立落实林长制责任体系。在交通要道等显著地方安装设立林长公示牌,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落实各级林长办事机构工作职责,依托全市天然林保护巡护员管理网络平台,组建网格护林员队伍,每一个山头地块都落实了责任林长和网格护林员。
俯瞰缙云山上。万难摄
如今,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恢复了往日的郁郁葱葱,剪烛西窗,卧听夜雨虫鸣,诗中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好了,发展就不愁。”吕玉春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