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华委员:加强科技创新引导,提高科技成果质量

2020-05-20 14:50:00 作者:沈文敏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即将于5月21日开幕,与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王美华表示,她提交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导,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的提案。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王美华委员说,近年来,我国的科研成果从量到质都有了显著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进入了“三跑并存、领跑并跑日益增多”的新阶段。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认识我国科技发展的不足和短板,如科技创新对研发成果质量的引导不够,高质量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数量较少,高尖端技术装备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等。

王美华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相关规划指标体系存在不足。“十三五”规划大幅度增加了与创新相关的指标,但部分指标尚不能反映创新驱动的真实能力。如“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的测算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强调的是创新的数量而非质量。从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从2011年起已成为专利申请第一大国,但我国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与支出比只有0.17,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06)。与日本相比,我国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支出比日本高34%,而使用费收入只有日本的11%。

相关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督查机制存在不足。国家和地方都颁发有相应的科技创新政策,但对科技创新政策的执行、效果和影响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评估督查机制。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加强创新政策评估督查与绩效评价”,但这项政策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的执行力度不足。在“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方面,多数单位还未制定本单位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的相关制度。

科研体制改革存在不足。一是科研与经济脱节,科研成果供需失调。表现在成果转化率较低,在市场上产生效益或得到应用的更少。二是存在过分追求短期效益行为,造成原创性研究少,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严重。三是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项目的成果创新性、成果能否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项目经费投资者是否满意等内在质量标准未得到充分体现,一些低水平重复的科研成果被反复奖励。

王美华委员建议:

——完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反映创新的指标体系。建议从创新成果的国际竞争力的视角出发,探索设立能够反映国家真实创新能力的指标,如单位GDP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等。在具体的指标设计中,五年规划指标体系尽量少选择数量型和手段性指标,更多选择反映质量和结果的指标,更好发挥规划指标体系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上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督查机制。首先,建立评估信息共享机制。为提高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效率,应将相关的数据、信息等进行标准化存储,导入可以横向共享利用的信息平台。其次,完善督查和监督机制。督查科技创新政策的执行和实施,并引入社会监督,保障评估数据、信息的客观准确。再次,建立评估结果反馈机制。及时向社会反馈评估结论,通俗易懂地公布科技创新政策的目标、实施内容、所取得成果、自我检查结果以及该科技创新政策的下一步政策导向等。

——进一步加强科研体制改革。首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价值观。科研项目课题应注重应用导向,科研投入和科技产出应齐头并进。其次,建立公开科技成果的交易平台,形成成果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再次,完善科技评审和公示制度。采用专家实名网上公开评价制度,让专家个人的评价结论接受社会其他专家的检验。凡是非涉密项目,无论科研立项、科技评奖还是科技成果采购、成果转化过程购买,均应当公示。

微信图片_20200519102036.jpg?x-oss-process=style/w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