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在复旦大学校庆演讲:前浪、后浪都是一个浪,是社会中坚力量

2020-05-27 20:35:33 作者:傅文婧 来源:东方网 选稿:李宗焕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5月27日报道:“其实前浪、后浪都是一个浪,大家都是构成我们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在5月27日下午举行的复旦大学第54届科学报告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在演讲中特别提及了疫情中冲在一线,勇担大任的年轻人。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教授冯建峰、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吴心伯、大数据学院教授吴力波也分别作为各学科代表,先后发表主题演讲。报告会采用线下提前录制、线上视频直播的形式进行,在复旦大学115周年校庆大联播中,通过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平台同步直播。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

张文宏:面向“不确定”,适应“新常态”

“各个国家对于新冠疫情采取的策略不同,结果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全球下一步怎么走?目前取得的不同的疫情防控成绩应该如何去看待?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可以随意讨论的问题,它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学术问题。”

围绕“不确定疫情下的防控决策”,张文宏重点介绍了中国的疫情防控策略及效果。他指出,中国的疫情防控不仅仅是动员医务工作者,还有对社区工作者的发动,对民众的科普,以及海外人员的介入。“事实上,在这次战疫当中,中国几乎每一个人都成为防疫专家。”而中国所采取的饱和式诊断、饱和式追踪、饱和式收入院,以及集中优势医学资源多学科协同作战,有效降低了病死率。

张文宏特别提到,面对着汹涌而来的疫情,“80后”“90后”年轻人冲在第一线,独当一面。“其实前浪、后浪都是一个浪,大家都是构成我们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面向当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态势,张文宏表示,仅仅一个国家控制好是没有用的,并且要看到,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条件、文化宗教风俗等存在的巨大差异,各国所适用的防控策略不同,疫情发展的趋势也会有天壤之别。“世界面临重新打开的新常态,打开以后我们如何去防疫,这仍然是下一个阶段我们要面对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疫情是不确定的,将来延续的时间,冬天会不会再来一波更强的,现在一切都在未知之中。而我们可以相信的是,中国在第一阶段取得了一些经验,在第二阶段的全球性疫情当中,我们有能力使中国的疫情得到控制。”在张文宏看来,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把复工、复产、复市做得更加好,就是一种“新常态”。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教授冯建峰

冯建峰: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开发要从类脑研究中来

“复旦大学对于脑与类脑的研究有一个自己的想法,我们一直想做ABC大脑,A就是人工脑,B就是生物脑,人脑其实是一个社会的脑,所以我们不只研究单个脑,还研究群体的脑,也就是所谓的Collective-Brain。我们一直坚信,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开发要从类脑研究中来。”面向“脑与类脑”这一目前国际研究的重大前沿,聚焦人类两肩之间这个1.5公斤重的“小东西”,冯建峰围绕“基于多尺度数据的生物脑和人工脑”介绍了团队开展的重点工作。

冯建峰介绍,团队对脑科学的研究,从发展数学理论和许多各种各样的数学方法来研究大数据的角度出发。在数据方面,主要是基于相关性的研究和因果的研究两方面工作。

有了算法之后,数据从哪儿来?在冯建峰的演讲中,亚洲第一的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展开面貌。超高梯度场强的Connectom 3T磁共振设备为全球第四台,Terra 7T超高场人体磁共振扫描仪为亚洲首台,BioSpec 11.7T超高场小动物磁共振扫描仪为中国首台……“这件仪器让我们看得清、看得全、看得准。”结合团队研究,冯建峰进一步介绍了怎样通过脑影像来研究大脑。

关于人工脑方面的研究,团队也开展了许多探索,包括把人工智能方法应用到步态识别方面。“也就是说,通过你走路的样子,能够识别出来你到底是谁。模仿利用左右半脑的架构,团队的工作在当时的步态识别方面达到了世界第一,做到95%的精度。”团队近年来还在探索把整个大脑模拟出来,实现数字脑和生物脑的同化。“人工脑要完全复制人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相信它为下一代人工智能指明了方向,基于类脑研究的智能算法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