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世40载的东风-5弹道导弹为何仍不可或缺?一优势无法替代
东方网·演兵场6月9日报道:今年是东风-5全程飞行试验成功40周年。从1984年首次亮相国庆阅兵式,再到去年国庆阅兵时继续“C位”出场,东风5号导弹家族至今仍是不可或缺的阅兵主力。时间流转,究竟是什么特殊的能力,让这款液体战略导弹纵横数十载后,依旧能在战略武器方阵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一切还得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说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仅3年,1967年6月17日,我国首颗氢弹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试爆成功。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载具,我国核武器“有弹无枪”的困局也伴随而来。与此同时,东风-5导弹于1965年开始研制,1971年首次试验。1978年7月,东风-5全程飞行试验项目启动,任务代号580。
图片说明:东风-5成功发射 《国防科工》截图
1980年5月18日,酒泉实验基地,东风-5(东风5号)首枚全程遥测弹拔地而起,经过30分钟的飞行后,导弹横跨南北半球穿越6个时区,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天而降,精准地落在预定海域。东风破晓,中国自此正式成为世界核俱乐部五个成员之一。作为我国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弹道导弹,当年它的成功给中国战略防御带来一颗“定心丸”,撑起中国战略威慑实力的“半边天”。
图片说明:东风-5首次公开亮相
在最新一期的《国防科工》中,节目用“宝刀未老的‘国之重器’”来评价这款武器。事实上,从服役之初至今,东风-5至少已经历了2次大改。1981年,东风-5正式列装部队。1984年国庆阅兵,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基本型首次公开亮相,同一时期,东风-5A导弹的研制工作已全面展开,主要针对基本型的射程和性能进行优化提升通过改进燃料和发动机,把导弹的射程提升到了13000公里以上(也有15000公里这一说法),实现了的地球主要目标的“全覆盖”。
时间辗转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全球导弹防御系统性能的提升,东风-5家族第一次面临重大转折,由于只能准备单个弹头,东风-5和东风-5甲导弹的突防能力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战场环境,再加上新一代固体燃料战略导弹快速入列,这让东风-5系列略显“老态”。
图片说明:东风-5B亮相 抗战胜利日阅兵
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日阅兵上,一款弹体和弹头分开展示的东风-5B威风凛凛的通过天安门广场,向世人宣告了东风-5家族的再次蝶变。值得注意的是,这款东风-5导弹的头部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尖头转化为圆钝,这是东风-5B导弹最大的杀手锏——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东风-5B具有用1枚导弹攻击多个目标的显著特点,在其整流罩内不仅有平行分离式机构,可最大限度携带更多弹头或者诱饵,还设置了一个恒温、恒湿的弹头贮存空间,以便于快速发射。
图片说明:《国防科工》截图
与东风-31、东风-41等固体燃料导弹相比,东风-5家族虽然块头大、发射重量大、机动性能不足,但是其燃料利用效率非常高,可在装备更多载荷的同时还能打得足够远,时至今日,东风-5导弹仍是世界上射程最长的弹道导弹之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在相同核导弹数量的情况下,东风-5B弹道导弹可大大增加核打击能力,使打击效率大为提高。
图片说明:《国防科工》截图
在导弹防御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具有分导能力东风-5B导弹弹道一旦发挥饱和打击,将成为其无法防御的“噩梦”。此外,随着液体火箭燃料技术的提升,东风-5B导弹的发射准备时间大大缩短,发射速度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跃变。
因此,突防能力强、毁伤威力大的东风-5B导弹,依旧是解放军核武库中不可或缺的“重拳”,至今无法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