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花大力气修复陈望道旧居?
在上海杨浦区“国福路51号”
有一幢掩映在绿意中的洋房
这幢洋房的二、三层曾是陈望道
在复旦大学的寓所
△陈望道旧居修缮前的状况
近日
陈望道旧居保护修缮工程等15个项目
一起入选
首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此次修缮
复原了陈老居住时期的历史原貌
保留了家具等历史原物
同时作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陈望道旧居修缮后照片
毛泽东曾说,
“《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
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
这幢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建筑
因为《共产党宣言》的首译者、
复旦大学的老校长陈望道
有了不同的色彩
那么
你知道它是怎样从一座破败的小洋房
变得焕然一新的吗?
这座黄色的小楼,详细建造年代已不可考。但整体上看,老房子建筑风格独特迥异:有现代主义建筑特征,同时有非常明显的西班牙式建筑风格,也存在部分中式元素。
所以推算其建造年代应于1937 年之前,为复旦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一批历史建筑之一。
自1952年院系大调整之后,复旦建筑有两类,一类是现在复旦大学的核心区内新建较多教学和宿舍建筑,第二类建筑来自于周边通过收购和国家划拨的土地上,这些土地上原本也有一些建筑遗留,如原来的日军兵营以及一些花园洋房建筑,均在此时期改造重建,这其中就包括了陈望道旧居。
陈望道旧居位于复旦大学第九宿舍内,这是复旦大学在邯郸路以南最早建设的职工宿舍之一,提供给职位较高的教授们使用。
据1979年复旦大学第九宿舍航拍照片,在第九宿舍老公房中间,有三幢与众不同的洋房,建造得非常精致,是中央特批给教授们居住的。
最南侧为陈望道旧居。北面两幢,一幢为苏步青院士住所;另一幢先后居住过陈建功、谈家桢两位院士。
这三栋洋房通过步行环道相互连通,各自独立。
遥想当年住在里面的人,生活还是很有品质的。
△历史照片:陈望道旧居
然而,这座小洋房却弃置了很久。
在陈望道老先生仙逝之后,建筑曾作为学校招待所使用过一段时间。
但后来又弃置了,仅有一位看门老人居住近十年。
旧居里,部分墙体上长出树木,根茎都长到了墙壁里。
旧居内部木梁、楼板都腐蚀、坍塌了,钢窗严重锈蚀。
原来的雕花写字台和扶手椅等家具也落满了灰尘。
△陈望道旧居中留存的老家具
这样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可怎么修?
上海的设计师们没有畏惧,他们全面的调查研究了这座老房子。
对比陈望道先生居住时的历史照片,找出了原来望道老先生所使用的许多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家具。
他们决定:
完整地保护与修缮这座建筑
恢复室内原状
△历史照片:陈望道旧居里的家具陈设
这就要求要再现房子的外貌,还要展示陈望道先生在这里居住、教学时的室内原貌。所以,重点保护部位就在陈望道卧室、书房和底层会客厅。
建筑工人们首先清理了长在墙里的寄生植物。
又翻修了屋面。
同时,拆除了几个蜂窝,拆掉了被白蚁蛀烂的木头,还做了防护处理。
把屋面的琉璃瓦洗得干干净净,重新给房子做了防水。
铺了瓦片,做了屋脊,细心地安装了避雷带。
重修了屋檐口的马蹄形装饰。
铲除了空鼓的外立面,重新抹了灰。
整修了腐蚀严重的钢窗。
这座老房子室内外有大量空间采用马赛克、拼花地板铺地,部分卫生间墙裙采用解放前日本进口瓷砖。一层走廊历史马赛克被全部拆除后重铺瓷砖,也有部分空间马赛克及墙砖仅有少量损毁。
这次将楼梯间、马赛克地坪和拼花木地坪等全都修缮了一遍。
连破损的马赛克砖头都不放过!
△餐厅马赛克地坪扫描图,餐厅马赛克地坪恢复大样图
△浴室墙面历史瓷砖扫描与修缮分析图
△室内修旧如旧
经过工人耐心细致的修缮,陈望道旧居焕然一新,于2018年7月正式作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对外开放。
这里成为了复旦大学校史馆专题馆,设有“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主题教育展。
修缮后的陈望道旧居展示了陈望道翻译、
1920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首版中译本
再现了承印首版中译本的又新印刷所
还专厅安置从坊间搜罗的部分宣言版本
已经成为了复旦大学、上海
乃至全国的党史教育基地
为什么我们要花这么大力气
在这里修缮这幢老建筑呢?
因为这里诉说着《共产党宣言》首译者陈望道先生
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
镌刻着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让红色的基因
在上海这座初心之城里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