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职护士赵春光:在抗“疫”中守望生命的“春光”

2020-07-08 07:11:00 作者:李一叶 来源:解放军报

编者按

99年前,平均年龄28岁的13名代表,在上海一座石库门楼房里,在南湖蒙蒙烟雨中,成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此,党的事业在一代代青年接力奋斗下蓬勃向前。

成长在党旗下,80后、90后青年官兵,继承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强军征程上开拓奋进。

从“万吨大驱”上的“火力先锋”,到“仰望北斗”的青年科研专家;从冲锋在练兵一线的“英雄连”连长,到坚守在抗击疫情一线的文职人员;从守护边疆安宁的武警哨位,到执掌“大国长剑”的深山战位,一批批青年党员勇于担当、敢于突击,用热血和青春书写着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昂扬风采。

值此建党99周年之际,《军营观察》推出特别策划,用文字、图片和视频为您讲述新时代军队青年党员的奋斗故事。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病科文职护士赵春光——

迈向未来春光无限

■解放军报记者 李一叶 特约通讯员 檀琳

党员名片

姓名:赵春光

党龄:3个月

党员心语:人一生难得有一次被国家需要的机会,我将永远保持一颗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在火神山医院救治患者。解放军报记者 范显海 摄

在抗疫一线,他写下第五封入党申请书

有一丝紧张,又有一丝期待,他整理好衣襟,佩戴上锃亮的党徽,坐进会议室里。

这是党龄才3个月的赵春光,第一次以党员身份参加党组织生活。此时,距离他从武汉抗疫归来刚刚28天。

耳畔,是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病科主任连建奇的声音,他正在传达上级抗疫有关精神。思绪翻涌,赵春光脑海中再一次回忆起在武汉抗疫的日日夜夜。

“我是党员,我先上!”这句话,是赵春光在抗疫一线听到次数最多的一句话。最危险的“红区”里,他看到最多的,是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

赵春光记得,从医院出发前,留守西安的连建奇主任白头发还没有那么多。时隔一周,再从电视新闻里看到54岁的连主任,他已经满头灰白。一问才知道,他是每天吃着降压药坚持守在西安抗疫一线。

赵春光又想起另一个人的背影——为了保护缺乏防疫经验的年轻队员,仲月霞主任带着党员骨干第一批进入“红区”。

望着背影单薄的仲主任推开“红区”的病房门,赵春光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暗下决心,也要成为他们那样勇于担当的人。

灾难之下,再坚强的人也会有脆弱的一面。抵达武汉初期,防护物资供应不上,仲月霞一度很焦虑。“平时那么坚强的一个人,那天就在‘红区’门口哭了。”赵春光回忆说。

在最艰难的时候,仲主任沙哑的声音响起来:“别人不上可以,作为军人、作为党员,没有条件,我们创造条件也要进‘红区’、进病房!”

听着这句话,赵春生心潮澎湃。那种勇于冲破困境的力量和决心,让他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赵春光强烈地想要成为党员队伍中的一分子。

2月8日清晨8点,赵春光结束在火神山医院的夜班工作。回到房间,他顾不上休息,便趴在写字台上。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激动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写完入党申请书搁笔那一刻,赵春光毫无睡意。几小时后,他又要开始新一天的战斗。

入党的心愿,终于在第5次提交入党申请书后,得以实现。

3月18日,武汉抗疫一线组织火线入党仪式。“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赵春光攥紧举起的右拳,在党旗下庄严宣誓。

作为与患者接触最频繁、随时都面临感染甚至牺牲风险的医疗队员,入党誓词中的一字一句不再只是嘹亮的口号,更像是用实际行动对信仰许下的承诺。

与如今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赵春光一开始对党的认识理解并没有多么深刻。

对他来说,大学时写下第一封入党申请书,就像是从少先队员到共青团员一样,是按部就班的必经之路。

毕业后,赵春光来到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当护士。那年,他跟随医疗队到高原参加卫勤保障任务。

在那里,目睹的一幕幕让赵春光受到了心灵震撼——

医疗队那些上了岁数的老专家、老党员,强忍着高原反应带来的各种身体不适,却坚持为基层官兵巡诊。

坚守在唐古拉山口的官兵,脸颊被紫外线晒得又红又黑,尘土满身,可他们在训练场上依旧斗志昂扬……

在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某兵站,深受感动的赵春光写下了第2封入党申请书。

从模糊到清晰,共产党员由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种更为具体的形象和行为准则。

2016年,作为卫勤保障人员,赵春光参加了“和平使命”联合军演。在演习中,看到官兵们凌晨三点钟仍在抢修被大雨冲毁的路基,他的热血再次沸腾了。

除了赵春光,卫勤分队的其他5名队员都是医疗专家,也都是党员。他们与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丝毫没有架子。

2019年,国庆阅兵训练期间,赵春光在训练基地文职人员方队宿舍楼下留影。武一鸣 摄

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赵春光在演习间隙第3次写下入党申请书。后来,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训练期间,他又写下第4封入党申请书。

每一次,他都被身边那些党员冲锋在前的精神所感动。疫情袭来,驰援武汉,赵春光更加深刻地认识和领会到党的伟大。

只有亲身体验过、目睹过,认识才不会浮于表面。对于赵春光来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先锋队组织,已成为他从灵魂深处许下的生命诺言。

只有燃烧自己,才能成为那道光

考大学时,赵春光阴差阳错地被调剂到护理专业,成了一名男护士。如今,他觉得男护士这个职业挺不错。

因为从小向往军营,赵春光毕业后选择到部队医院工作。在他眼里,自己只是像许许多多平凡奋斗的年轻人一样,干着一份普通的工作;像所有医务工作者一样,履行着自己应尽的职责。

赵春光没想到,有一天,他竟会成为别人“寒冬”里的一缕春光。

除夕夜,凌晨4点,赵春光接到驰援武汉的命令。意料之中的他,早已做好准备——过一个战斗的春节。连夜收拾好行囊,赵春光加入军队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从西安飞往武汉。

怀着忐忑的心情,赵春光和同事们并肩走下运输机。车窗外的武汉,寂静空荡。曾经喧闹的大街上,此刻空无一人。整个城市仿佛睡着了一般,弥漫着一种令人压抑的恐惧。

这里,就是他们的战场。

片刻休息之后,赵春光和战友就忙碌起来。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敌人是肉眼无法识别的病毒。

虽有恐惧,但也怀揣着胜利的信心。赵春光所在的医护团队中,有很多人参加过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援非抗埃等任务,无论是在专业技术还是实战经验方面,都堪称一支训练有素的英雄队伍。

赵春光已做好准备,和大家一起,用血肉之躯抵抗无情病魔。

初到武昌医院,困难不言而喻。病毒肆虐,医院超负荷运转,有的地方医护人员前期已被感染……

作为医疗队仅有的几个男护士,赵春光完成日常治疗性护理工作后,还承担起搬运医疗物资、随行物品等体力劳动。他主动申请去医院最危险的“红区”,承担任务最繁重的夜班工作。

“红区”内外,仿佛两个世界。

层层叠叠套上洗手衣、防护服、防水衣,再戴上N95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三层手套、鞋套,好不容易把自己密不透风地裹起来后,赵春光觉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高原演训场:稍一剧烈活动就缺氧,一不注意心率就会飙升。

平时看似简单的护理工作,如今变成了高强度运动。没过一会儿,赵春光一呼吸,雾气便在口罩中凝结成水珠。“红区”内不能摘口罩,再难受他也只能忍。

那些素昧平生的陌生患者,此刻对赵春光和同事们以性命相托。

生命的嘱托有多重?

护士张颖记得,她第一次与赵春光搭班进“红区”时,一名患者病情突然恶化。

赵春光对队友说:“你们到外面去吧,这里交给我一个人就可以了。”话音未落,他便抢先一步站到床头,使用氧气囊进行人工按压,辅助患者呼吸。

如此近距离接触,患者每呼吸一下,带着病毒的飞沫都会喷溅出来……赵春光一直捏着气囊,按照患者呼吸频率不断挤压。

患者紧紧抓住赵春光的胳膊,就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经过一个多小时紧张抢救,患者情况终于稳定下来。

甩了甩已经酸疼麻木的手,赵春光长出一口气。此刻,他已经精疲力尽。“当时真没想那么多,只想着缓解患者的痛苦。如果我不冒险施救,他可能挺不过去,一个生命也许就会转瞬即逝。”赵春光说,“那一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成为一道希望的光。”

退到病房外的张颖,目睹了整个抢救过程。以前在西安时,她就知道赵春光上过阅兵场,是医院的“新闻人物”。现在,她眼里的赵春光变得更加可敬,“很多事他都冲在前面,只要有他在,大家就很安心。”

关于“红区”抗疫的日日夜夜,赵春光没有给记者透露更多信息。关于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在此前的新闻报道中已经有过很多描述。战友们记忆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场景——

抗疫第3个月,医疗队进入最难熬的阶段。来到武汉第81天,赵春光身穿休息时精心绘制的“限量版”防护服,出现在大家面前。

鲜艳的国旗、庄严的党旗、可爱的卡通版队员漫画,还有一个大大的数字:81。

这件特殊的防护服,在那个特殊的时间点,吸引了病房里所有人,大家都把它拍下来保存在手机里。

2020年4月14日是赵春光在武汉抗疫前线的第81天,这一天,他专门穿上自己绘制的防护服。张颖 摄

“对我们来说,那确实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作品。”回想当时的情景,张颖现在仍能感受到一股鼓舞人心的力量。

气温回暖,春天如期而至。如他的名字一样,赵春光将春天的阳光洒满整间病房,带来希望。

党员的光环究竟有多耀眼

从抗疫一线回到平凡日子,赵春光并没有觉得生活有什么变化。每天依旧是医院和家两点一线,依旧在传染病科承担着同样的工作,甚至连工作的内容都没有太多改变。

可一些变化已经发生了。赵春光成为人们眼中的英雄。有时走在医院走廊里,他会听见不认识的人喊他“英雄”。

处事低调的他觉得,自己当不起这个沉甸甸的字眼。“我不过尽责完成了分内工作。”他淡淡地说。

在抗疫归来的座谈会上,赵春光作为“90后”代表发言。“在武汉的日日夜夜,作为医者,这就是我们的本能。”他说,留守西安的那些战友同样也是奋战在抗疫一线,只不过新闻报道的镜头对准去武汉的人更多些。

5月1日,空军军医大学支援湖北医疗队凯旋。因为参加过国庆阅兵,学校让身姿挺拔的赵春光担任旗手,走在队伍最前面。

赵春光的妻子何艳丽,抱着刚满一岁半的女儿,在人群中等候多时。她特别想冲上去,让丈夫早点抱抱女儿。

这一次,女儿没有拒绝爸爸抱。赵春光不在家这些天,女儿看到电视里穿迷彩服或是防护服的人,都会叫一声“爸爸”。

去年,女儿还不满5个月,赵春光去参加阅兵任务。164天后,妻子带着孩子去高铁站接他。当时,女儿已经完全不认识眼前这个黑得发亮的人,一抱就哭。

说起这事,赵春光表情有点尴尬。他相信,等女儿长大后会明白,有个参加过阅兵的爸爸,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

为了在天安门广场的那66秒、96米、128步,赵春光付出了4000公里、500万步的努力。

每一个基本动作,他都要练习成千上万次,瘦了20斤,踢坏3双皮鞋,磨破2套春秋常服……一切只为兑现他曾立下的誓言:“要做一个正步走过天安门的男护士。”

阅兵前一晚,赵春光拿出崭新的“孔雀蓝”礼服,将靴子拿鞋蜡打得锃亮。8点便躺下的他,激动得怎么也睡不着。11点才睡下,凌晨2点又醒了,他提前起来戴好隐形眼镜。

10月1日当天,当赵春光迈着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检阅时,那种震撼与荣耀,他一辈子难忘。

沿路的交警向他们敬礼,路过的行人挥舞着国旗为他们欢呼。返程的大巴车上,赵春光望向窗外,自豪感油然而生。

参加阅兵,带给赵春光的除了荣耀,还有更强健的体魄、更坚毅的意志。在抗疫战场上,这些都成为他和病毒对抗的底气和力量。

阅兵与抗疫,为国与为民,他每一次都义无反顾,每一次都尽显担当。

火神山医院封舱那天,赵春光是感染三科一病区坚守到最后的人——彻底消毒后,他为每个病房贴上封条。

看着火神山医院从毛坯房变成一个完备的医院,看到一个个病人重获新生,火神山的日子已经成为赵春光不可磨灭的记忆。

没有想象中“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不舍。赵春光在封条上写下日期,亲手为这里的抗疫战斗画上句点。

离开前,赵春光和同事们到医院旁的知音湖前合影留念。大家都听说知音湖很漂亮,可从来没有机会去知音湖好好转一转。

“下次再来武汉,要去武大看樱花,要和武汉的同学们聚个餐。”赵春光的愿望很简单,做一名出色的护士、一名合格的军队文职人员,也争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记者手记

那平凡又闪光的青春

■解放军报记者 李一叶

武汉抗疫归来,军队文职护士赵春光没想到,自己在单位多了一项新任务——演讲。

一开始,他自己写了一篇演讲稿,同事看完直摇头:“太平淡了。”

读着经别人“润色”后的演讲稿,赵春光自己直摇头:“我就是一个护士,干了该干的事。如果非要说有点什么特别,我是为数不多的男护士。”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护士大多为女性。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男护士占护士总人数比例不足2%,注册男护士人数仅为三万余人。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男护士赵春光就是这稀有而独特的三万分之一。

2018年,男护士赵春光通过全军文职人员招考,成为首批9000余名文职人员中的一员,穿上了“孔雀蓝”制服。

2019年国庆阅兵,文职男护士赵春光经过层层筛选,入选受阅文职方队,和战友们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今年除夕夜,赵春光作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奔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

赵春光,今年27岁。如此年轻,拥有如此人生经历,常人难以复制。短短几年时间,赵春光的青春脚步精准地踩到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时间节点上。这些小概率事件,都恰巧集中在赵春光身上。

对一个“90后”青年而言,这些是幸运,是机遇,也是挑战。每一步,赵春光都迈得踏实又坚定。

2020年3月18日,注定会让赵春光铭记一生。这一天,他除了护士、文职外,又多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共产党员。

人的一生,能写进档案履历里的数字并不多。出生年月和入党日期,是为数不多必须标识的信息。

出生日期,是一个人成为生命个体的起点;入党日期,是一个人向着理想、价值再出发的起跑线。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马克思的选择为广大青年指明了方向。

赵春光也做了这样的选择——奋战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做有意义的事,成为有价值的人。

习主席在武汉考察时,曾用“抗疫一线的主力军”来形容“90后”和“00后”。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习主席指出,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抗疫战场,亦是人生舞台。赵春光的背后,是无数个同他一样平凡又闪光的年轻人。他们做着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却又无疑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敢于把磨难踩在脚下,他们定会迎来春光无限的未来。

扫描二维码,为您讲述空军文职护师赵春光的抗疫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