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护好“排水难”的太湖?
近日,随着水位缓退,太湖地区防汛等级从Ⅰ级逐渐调整为Ⅲ级。洪水凶猛,但各方却调度有序,围绕着太湖的一场洪水“碟战”渐渐平息。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碟形”洼地的太湖为何容易“憋水”?又有哪些工程在保卫着太湖?思客带你走近长江流域的最后一个“大蓄水池”。
1
太湖为何容易“憋水”?
太湖流域属于平原河网地区,地势低洼,洪水出路不足,导致太湖水位“易涨难消”。
如果说洞庭湖和鄱阳湖是两个大“水盆”,太湖则更像一个“碟子”。从其地形来看,太湖流域主要是四周高、中间低,而太湖居中的平原地区,地势最为低洼。暴雨来时,周边的大小河流几乎都往地势低洼的太湖汇集。
▲太湖流域水系地势示意图
再加上虽然太湖的面积很大,但是“个子”却不是很高。平均水深只有2米左右,导致太湖自身的调蓄能力较小。
梅雨期,太湖流域几乎每天都在下雨,降雨次数多,间隔短,前一场集中降雨过程的洪峰尚未消退,后一场降雨过程又接踵而至。
水位每上升1厘米,太湖都要多出近一个中型水库的水量,防洪压力颇大。
排水不易,也是导致太湖容易“憋水”的一大因素。
不同于洞庭湖和鄱阳湖,太湖并不与长江干流直接相通。持续降雨后,太湖进水多、出水少,而太湖洪水外排的通道有限,大量洪水流入太湖并且蓄在太湖里,使得太湖水位易涨难消。
2
是“谁”在保卫太湖?
随着太湖水位的上升,排水泄洪尤为重要。
太湖环湖大堤,是抵御“洪水猛兽”的第一关。入梅以来,太湖水位一路高涨,连续超警戒水位二十多天。经过加高加厚,7米多的环湖大堤扛住了一波又一波洪水侵袭。
太湖防汛,既靠堤坝挡,也靠工程排。再高再坚固的大堤,也无法一直抵抗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因此大堤重要,排水也重要。
▲7月18日,太浦闸开启九孔向黄浦江排涝
目前,太湖的排水泄洪通道主要有望虞河、太浦河。
望虞河西起无锡沙墩口,东至常熟耿泾口,北排到长江;太浦河是一条用了近40年挖掘而成的人工河,让苏州的太湖区域与上海黄浦江上游的西泖河连通,将水通过太浦河东排入黄浦江。
近年来,太湖的周围陆续建成了以防洪、除涝为主的11项骨干工程,保卫着太湖的安全。
▲望亭水利枢纽。图片来源:中国水利报
3
太湖为什么淹不得?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在太湖水”。太湖烟波浩渺,是江南水资源的核心。
江南运河将长江、钱塘江、太湖几大主动脉连通起来,太湖平原内部又通过毛细水网与运河相通。
往来的人流货流就像血液里的营养物质,从毛细血管汇流到主动脉,再反过来,流遍整片土地的肌理。
▲水网密布的浙江乌镇。来源:视觉中国
通过江南密集繁复的水网,水运的低成本优势,扩散到区域内的每一亩土地、每一个村镇。在这个过程中,位于水路交通节点的一些米粮集市也顺势发展成了繁荣的市镇。
从卫星夜光遥感图来看,这一区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围绕着太湖的长江三角洲腹地,城市群密集,在夜晚到来时熠熠生辉。
若洪水聚集于太湖,无异于是顶在长三角头上的“悬湖”。一旦发生大面积洪涝灾害,在长三角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难以估量。
可以说,掌握着江南“财富密码”的太湖,淹不得,也淹不起。
近日,太湖洪水红色预警终于降级为橙色预警,水位缓退,湖面微静。但当前长江第3号洪水正向中下游演进,台风胚胎正在酝酿,太湖面临的考验还在继续。风雨欲来时,太湖防汛绝不能因“看似平静”而松懈。
联合出品: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 新华网思客
策划:刘娟
监制:李晓云
编辑:祁丽君 舒克凡
设计:李权
校对:郭建伟
卫星数据来源:SENTINE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