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塑料都去哪了?带你了解快速发展中的塑料回收利用产业

2020-08-17 12:30:00 作者:窦瀚洋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浙江频道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图为威立雅华菲总部工厂内堆积的“瓶砖”。窦瀚洋 摄)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浙江安吉的威立雅华菲总部工厂内,只见堆积成山的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塑料瓶被压实成一块块“瓶砖”,格外引人注目。公司副总经理宋平介绍,这些塑料瓶来自全国各地,近的有上海等长三角地区,远的则来自内蒙古等北方省份。

别人都在扔塑料,为啥威立雅华菲反其道而行之,偏要大量回收?

进入公司厂区,这里一派热火朝天,一条条生产线开足马力,走近一瞧,这里正在进行废弃塑料的重新加工。这让记者不禁顿悟,“怪不得门口要堆‘瓶砖’呢!”

充满发展潜力的新市场

在全球“限塑”的趋势影响下,全球塑料消费品价值链的主要企业决心削减塑料废物产生量。2019年1月,包括威立雅、巴斯夫、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宝洁、三菱化学等近30家跨国企业联合宣布成立“终结塑料垃圾联盟(AEPW)”,消除环境中的塑料废物,特别是海洋中的塑料废物,承诺5年内提供约10亿-15亿美元促进塑料回收利用。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要以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为导向,研发推广性能达标、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同时明确禁止、限制使用塑料制品的时间表。

政策一经推出,立即被业内称为升级版“限塑令”,也为塑料回收利用行业带来了新思考,一个充满潜力的市场正在显露雏形。

作为全球产量第一的再生塑料粒子供应商,威立雅具有丰富的食品级材料经验。2019年其全球再生塑料粒子产能达到50万吨,在12个国家和地区运营32家工厂,威立雅华菲就在其中。

再生塑料生产的新思考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图为工厂的生产线。窦瀚洋 摄)

废塑料如何进行重新加工?只见塑料瓶被送入庞大的生产线,经过清洗除垢、高温消毒、自动和人工分拣、破碎等工艺,变成一小片的塑料,行业术语称之为“瓶片”,再经过热洗、漂洗、烘干等工艺,就变成了可以销售的再生塑料材料。“进一步加工,可以生产出再生塑料粒子。”宋平说,而再生塑料生产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要远远低于原生塑料。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图为工作中的威立雅华菲员工。窦瀚洋 摄)

作为国内最大的再生塑料生产企业之一,威立雅华菲具备生产食品级rPET粒子的技术能力,其经营范围包括废旧塑料的分类、清洗、回收和进一步加工、利用和销售,生产再生PET、PP、HDPE及其它工程塑料,应用于涤纶长丝、包装塑料、汽车塑料、电子电器、家用电器等,PET瓶片总产能达到10万吨,年可生产3万吨粒子。

公司总经理曹卫东告诉记者,这些瓶片、粒子再销售给相关产品企业,就变成了再生塑料产品,“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就包括衣服、鞋子、抱枕、洗发水瓶、口红外壳等,还有汽车保险杠。”曹卫东说。

但是,回收来的废弃塑料瓶质量对末端处置成本、工艺却有一定程度影响,对此宋平深有感触,“在进入末端处置工厂的塑料瓶中,经常会混入砖块、金属等其他垃圾,我们则需要分拣后再进行后续处理。”不仅如此,虽然饮料瓶、矿泉水瓶、食用油桶、酱料瓶等都是塑料瓶,但实际上材质可能并不相同,“有些是PET材料,有的则是PP材料,要根据不同材质分类处理。”

宋平说,如果能在分类源头上“做好功课”,比如居民在投放塑料瓶前能够将污垢清洗干净,后续回收企业在运输、中转过程中不混入杂物杂质,将大大减轻末端处置企业的压力。

“像日本在居民分类源头就对塑料瓶进行瓶盖、瓶身、标签的精细分类,其实对末端处置是很有利的,因为这些东西并非同一种塑料材质。”曹卫东表示,目前威立雅华菲已在杭州某小区试点直接回收塑料瓶,接下去还计划在上海等地布点,通过减少中间收运环节来提高回收来的塑料瓶质量。

逐渐完善的塑料制品产业链

根据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的《新塑料经济》,塑料如今的使用数量已经是50多年前的20倍,但却只有14%的塑料包装得到收集。按照此趋势,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总重量将可能超过鱼类。据报道,2018年,全球塑料产量达到3.59亿吨,但循环利用率还不足10%。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图为威立雅华菲生产的再生塑料产品。窦瀚洋 摄)

在中国,2018年全国塑料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产量6042.15万吨,再生利用率同样不超过20%。塑料带来的各类污染问题正在推动各国政府和企业开始重视废塑料议题,尝试重塑全球塑料体系,升级对塑料制品的监管。

威立雅相关负责人认为,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塑料产业政策方面有很多突破,对于推动国内白色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推动国内建立和完善塑料闭环产业链,对整个产业链的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产业链的源头是废塑料。2017年底,我国开始将生活来源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品、钒渣等4类24种固体废物调整为禁止进口。随着洋垃圾被叫停,国内塑料回收产业发展明显提速。尽管“限塑令”可能在未来导致废塑料总量增长放缓,但是严格的垃圾分类和塑料收集手段将会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率。

与此同时,在产业链的另一端,除了国际知名的日化品、食品饮料品牌出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考虑,大批量采用再生塑料制品之外,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在“限塑令”的影响下,开始关注并尝试提高塑料的可回收性,从源头到末端,国内的塑料回收产业链正在补齐短板,快速发展。

曹卫东介绍,随着国内塑料回收技术进步,再生塑料在质量上已经非常接近原生材料。“包括威立雅华菲在内,国内有些工厂已经完全具备生产食品级再生塑料的技术能力。”

威立雅相关负责人建议,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鼓励再生塑料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从政策法规层面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的支持力度,灵活制定行业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从而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