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不是挖出来而是“堆”出来,见过吗?沪郊这里的养鱼方式让人开眼界
摘要:设施化水产养殖是未来水产养殖的必然趋势。
15套养殖圆池中,水流24小时不停循环,池中养满了美洲鲥鱼、银斑、墨瑞鳕等经济鱼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日前,位于崇明区陈家镇的崇东水产养殖合作社新引进的陆基循环生态养殖模式正式启用,养殖水可反复循环利用,让鱼虾在“流水”中快乐生长。
陆基循环养殖是一种以陆地为基础、用养殖箱(池)为载体,不开挖池塘,运用新技术人为控制养殖环境和过程的养殖方式。养殖水体采用封闭再循环的模式,能摆脱自然水域环境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可有效延长养殖动物的生长期,提高养殖效率。
相较于传统的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模式,陆基循环养殖有不少优势。首先,养殖箱(池)占地面积小、可随时移动,节约水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其次,箱(池)体内防护层使用年限长达10年,池塘可以实现水体自主净化,避免了水体污染和养殖病害。
合作社负责人陆瑜对记者介绍,今年4月底,合作社开始建设陆基循环生态养殖设施,6月份开始调试,做好养殖准备。目前,合作社已将从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水产研究所引进的4000尾银鼓鱼、5000尾银斑、6000尾墨瑞鳕、6000尾美洲鲥鱼、5000尾鳗鱼、1000尾暗纹东方鲀、2000尾南美白对虾投放到圆池里进行养殖。
“每一个养殖圆池独立配置一个水循环系统,池里底层水经过自动排污系统,首先进行固液分离,再经过物理净化、生物膜处理后重新进入养殖循环,整个过程只需少量补水,大大节约了水资源。”陆瑜指着陆基养殖圆池说,“这里安装了自动排污净化系统、液氧和空气增氧系统、空气能恒温系统、生物过滤循环系统、智能报警系统等。要是哪个设备出现故障、养殖过程出现任何问题,系统会及时报警,我在手机上就能收到警报,然后及时解决。”
陆瑜说,陆基循环养殖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控。一方面能营造养殖动物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定时、定量、定点投喂,保证养殖效率;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影响比较大,而新模式有效降低了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传统池塘养殖方式容易受到暴雨、台风等天气影响,而陆基循环养殖模式能有效控制水质、水温等,几乎不受自然灾害影响。”另外,养殖圆池内部采用了特殊材质,具备专业的曝氧、隔热等功能,不使用有害涂料。而且,养殖圆池内水循环流动,美洲鲥鱼等鱼类一直逆水游动,不断消耗脂肪,肉质会更紧实。
设施化水产养殖是未来水产养殖的必然趋势。通过设施化养殖,可控制养殖环境,保障全年正常生产的同时实现错季养殖和错季销售,实现养殖利润最大化。记者了解到,未来2年,崇东水产养殖合作社将建起多个这样的循环养殖圆池,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