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入行的藁城宫灯传承人,制作的大红灯笼挂上了天安门

2020-10-20 19:15:45 作者:陈浩洲 丁一涵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选稿:贾天荣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今年6月,东方网推出系列报道《了不起的小镇》第一季,在长三角地区,我们通过图文、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全面呈现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过程中,小城镇对大中国的贡献。

即日起,《了不起的小镇》第二季正式上线。报道聚焦我国北方的特色小镇,关注他们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发展。同时,我们也将用视频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小镇产业发展过程中所涌现的匠人精神和有趣故事。

今日是《了不起的小镇》第二季的最后一站——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屯头村。

本周,我们还将把第二季小镇的产品搬进直播间,以带货的方式为您全方位呈现小镇经济的特色产品,敬请期待。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陈浩洲 丁一涵

石家庄藁城屯头宫灯博物馆,53岁的白会平正在和来往的客商、伙伴、乡亲聊着藁城宫灯的“前世今生”。从生产工艺到产品历史,从产业格局到发展趋势,白会平总能滔滔不绝,神采飞扬。

一个个精致的“大红灯笼”是白会平职业生涯的高度浓缩。他是藁城宫灯传承人,也是藁城宫灯协会会长。但比起这些身份,他似乎更愿意称自己是屯头村无数宫灯从业者中的那颗“螺丝钉”。

(图说:屯头村村头的巨型宫灯雕塑。)

“如今宫灯制作机械化率已超过60%”

白会平出生于“中国宫灯第一村”屯头村。这个土生土长的“村里人”,祖上三代制作宫灯,如今他本人也是河北古今灯笼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16岁起,年少的白会平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宫灯,每天周而复始地选材、雕刻、打磨、画图……“挖竹篾、洗竹竿、钻座眼儿,一盏小小的宫灯不仅制作工艺复杂,而且样样靠手工作业。”

“那时候做宫灯非常辛苦,就跟做木工活一样,学这门手艺的人很少。”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老一辈传下来的精湛技艺,扎实的白会平很快在行业中崭露头角。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当时年仅30岁的白会平,亲手制作了一批大红灯笼,而这批产品在当年香港回归时,挂上了天安门城楼和国家博物馆等重要地标建筑,也成为了那段历史的美好回忆。

(图说:藁城宫灯传承人、藁城宫灯协会会长白会平。)

“出道即巅峰”的白会平,并没有因为年少成名而停止奋斗的脚步。在见证历史的同时,他还亲历了藁城宫灯手艺的变迁。

据白会平介绍,上世纪80年代,屯头村人制作宫灯还是靠纯手工。直到90年代,通过利用电锯、电钻等电动工具,半机械化生产才开始普及。到了2000年以后,随着注塑机的应用,宫灯的生产效率才开始不断提升,如今宫灯制作机械化率已超过60%。

“以前我们全靠手工,一天做不了几个,现在如果有五六个工人,一天组装1000个完全没问题。”白会平如此诉说着藁城宫灯制作的变化。

(图说: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灯笼是目前最热销的灯笼。)

如今,屯头村的宫灯产业可谓遍地开花。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了解到,屯头村

出产的宫灯有纸雕、塑纸、木雕等18个系列200多个品种。村里人无论年龄大小,每家每户基本上都会有人从事宫灯及上下游产业。

“这是个辛苦活儿,但辛苦以后也有甜头!”

2005年,藁城区委、区政府牵头成立了藁城宫灯协会。“工厂可以申请加入协会,但我们对产品质量、销售都有一定要求。”白会平说,宫灯协会是联系全区宫灯行业的纽带,遇到原材料紧张,协会会统一进购,销售遇到困难,协会也会伸出援助之手。

作为协会会长,白会平的职责就是关注全区宫灯产业的发展。他向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表示,近年来,藁城宫灯将现代科技融入到传统工艺中,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质地上都独占鳌头。

记者了解到,藁城全区目前有宫灯生产企业1100余家,年产1亿对宫灯,年产值达15亿元,占据中国灯笼市场80%的份额。“我们村生产的宫灯不愁销售,逢年过节,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都会前来订购,其中包括不少固定的老客户。”白会平自豪地说。

近年来,电商销售发展迅猛,几乎占到了藁城宫灯销量的一半。村民们也对电商非常感兴趣,村里定期组织电商培训,邀请专业人士开展讲座,以提升大家的网络销售能力。

(图说:屯头村的家家户户门前几乎都摆放着宫灯。)

据白会平介绍,村里还将党建与宫灯电商联系起来,推出了“红色电商培养计划”,目标是将电商骨干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电商骨干,将党员电商骨干培养成为“红色电商达人”。

宫灯产业欣欣向荣,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在从事宫灯产业的也越来越多,大约要占到60%,不少外出的年轻人也回到村里。宫灯传承后继有人,这让和宫灯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白会平欣慰不已:“这是个辛苦活儿,但辛苦以后也有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