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定向,或许是定向运动最“温暖”的一面
有一项运动,它形式自由、变幻莫测,让我们换个角度看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换个方式融入集体;它是体力与耐力的考验、趣味与益智的结合。它,就是城市定向赛。
日前笔者参与到上海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2020“约战普陀”城市定向系列赛“英才普聚”城市定向赛专场,不由心生感慨——定向赛如今“进化”到这般模样,倒也真是与时俱进、接了地气。
说这话,缘于笔者曾是定向越野运动的一名专业选手,还曾代表上海参加过全国体育大会(与全运会并列的国内综合性体育赛事,设置定向越野等所有非奥运项目,已停办)。那时笔者眼中的定向赛事,是挑战、是艰苦、是紧张,有时甚至还意味着绝望,完全不是今天大众普遍知晓的样子。
客观来说,今天的定向运动被分为了两种——人们熟知的城市定向,以及大多数人不知道的定向越野。
后者距今已有130年历史。19世纪末,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那里城镇、村庄稀疏,道路弯曲难辨,一个外来人,在没有地图和指南针的情况下,要想穿越那里十分困难。因此,那些经常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山林中行动的军队,便成了开展定向运动的先驱。
图说:传统的定向越野赛事,在国内并没有消亡,只是越发小众。
“定向”这个词在1886年首次使用,意思是“在地图和指南针的帮助下,越过不被人所知的地带。”
世界上的第一个野外定向比赛于1897年10月31日在挪威的奥斯陆举行。当时只有8名参赛选手,比赛采用1:3000的地图比赛线路总长为10.5千米,总共才设置了3个控制点,冠军耗时1小时41分零7秒。从此,这个项目在北欧得到迅速发展,并很快普及到世界各地。
定向运动也由初期单一的一种比赛形式,逐步演变为包括计分定向、夜间定向、滑雪定向、接力定向等形式的综合性群众体育活动。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它绝不是一种娱乐,而是脑力和体力双重考验的极限运动。
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体育健身有了更高的期待。低门槛、高度趣味性的城市定向赛就诞生了并在国内都市流行起来。
以城市为赛场,以公共交通为赛道;完成指定任务为竞赛规则的比赛;将城市地标和定向越野运动完美结合。
这不,笔者参与的这场定向赛全长约6KM,在点位选择和任务设计上充分展现普陀宜居宜创宜业的社会风貌,有大气磅礴的上海科技金融博物馆、庄严肃穆的党群服务中心、充满速度与激情的ESP电竞文化体验中心、风景宜人的长风公园等。活动设计的点标任务也非常有意思——在党群服务中心,点亮微心愿活动,为孤寡老人或者贫困家庭送去温暖;在和畅公寓,房租猜猜看,一起聊聊白领们最关心的“房格尔系数”;在长风公园,爱“瓶”接力,考验团队协作能力……
笔者的赛后感是:过去定向运动是为了挑战人类的极限,考验人们在恶劣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而如今“进化”后的城市定向赛的意义,似乎更像是就是以比赛的形式,让更多的人走下网络、走出家门,用自己的双脚去重新丈量熟悉却也陌生的街道,用双眼去重新领略与感受,城市的发展脉搏,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