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收犯监狱里的“携手抗艾”:让更多艾滋病服刑人员看到重生的希望

2020-12-01 21:17:00 来源:川报观察

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在新收犯监狱的监区活动室里,民警胡水清正组织服刑人员做康复操。

老胡知道,每年12月1日,对于这些服刑人员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虽然他们因为犯罪“吃了官司”,但同时也是“HIV”患者。

针对艾滋病服刑人员的实际,新收犯监狱专门制定了一整套日常就医、康复训练、生活卫生等管理办法,帮助这些服刑人员增加营养,提高免疫力。监狱还组建了乐队、绘画、合唱、太极拳等兴趣班,不断激发他们改造的正能量,特别是通过抗病毒治疗,让更多的服刑人员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胡水清因工作表现突出被评为第四届上海“十大平安英雄”“一定把这首歌唱给妈妈听”

老胡,叫胡水清,在新收犯监狱是一个“名人”。同事们会叫他“胡老英雄”,因为他是第四届上海“十大平安英雄”。

“从2005年开始带艾滋病服刑人员,时间一晃,15年就过去了,自己竟然马上也快退休了。”老胡想想这些,也很感慨。

“王鹏(化名),你过来。”做完康复操,老胡把一名服刑人员叫到跟前。

“今天下午汇报演练的节目都准备好了吗?”

都准备好了,昨天晚上我们又排了一遍,您就放心吧。”

王鹏回答道。

其实,老胡心里很清楚,不问他也有数的,王鹏参加艾滋病日的汇报演练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

今年的“世界艾滋病日”,新收犯监狱秉持传统,还是由民警和服刑人员自编自导自演,在《欢乐地跳吧》开场舞中,汇报演出拉开序幕,节目包括电子琴独奏、独唱、现代舞等,服刑人员载歌载舞,唱出心声,憧憬未来。

王鹏在这次演出中表演的是独唱《母亲》,他说,“等出去后,一定把这首歌唱给妈妈听。”

交友不慎染上毒瘾

“在社会上如果走正道的话,凭着王鹏的能力,肯定大有出息的。但谁让他放着大好的前程不珍惜偏偏去吸毒呢。”老胡不禁为王鹏感到惋惜。

想着每年的艾滋病日,老胡都会精心为他们安排活动,逢年过节也陪着他们,王鹏打心里对老胡有一种敬佩和感激。想想入监这几年,要是没有老胡和其他警官的教育、引导和陪伴,自己真不知如何撑到现在。

2015年,因贩卖毒品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1年。自从染上毒品,王鹏的毒瘾越来越大,不得不靠“以贩养吸”,在被抓的那一刻,他没有任何反抗。后来,由看守所转到新收犯监狱,王鹏心里觉得,这或许就是“命”。

王鹏心里能接受“吃官司”的“命”,但对于自己感染艾滋病,始终想不通。

王鹏从小家境不是很好,经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依然成了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大学生,而且后来在学校期间参了军,成了一名军人,这也是他一直引以为豪的。

自己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王鹏曾无数次地问自己。

王鹏感到最对不起的就是妈妈,每次夜深人静时,想起妈妈都要流泪。在他的记忆中,父亲的样子很模糊。后来,他才知道,父亲是因为上山采药跌下山崖的。

他还记得妈妈曾告诉过他,自己是妈妈能够活下来,把这个家支撑下来的唯一动力。现在自己变成了这个样子,还有什么脸再面对妈妈呢?

部队复员转业后,怀揣着一定要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王鹏没有接受分配的“铁饭碗”,而是选择了自谋职业。他的这种自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的能力,先是从医药公司的最基层销售做起,两年不到就升任主管。

随着业务量的不断提升,王鹏交“友”的圈子也越来越大,交际的场所也越来越多,灯红酒绿、觥筹交错成了生活的常态。

禁不住一些“朋友”的一再诱惑,王鹏喜欢上了“水烟”,也就是冰毒。

袅袅炊烟,沉浸其中,吸食毒品带来的虚幻和飘渺让王鹏的精神防线被彻底击溃,道德底线也完全瓦解。

“那个时候,只要有时间就打电话约朋友,上网查找同性信息,结识不同的性伴,为了贪图快感,很多次都是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现在想想,当时自己真的很无知,竟没有想过会染上艾滋。”谈起吸毒滥交的经历,王鹏流露出悔意。

回想起在看守所被告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时,王鹏直接从椅子上滑在了地上,整个人当场就懵了。

“让那陨落的意志重燃希望”

后来,王鹏从看守所转到新收犯监狱。他还清楚地记得来到监区的第一天,就是老胡“迎接”的他。虽然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但他心里还是不能接受。

▲新收犯监狱外景

不过,老胡的开场白让王鹏好受了许多:

王鹏,你的情况我们知道了。在这里,没有人会看不起你,你身边的这些服刑人员都和你一样,你们要相信政府、相信警官、相信科学、相信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王鹏说,当时,自己真的想哭!虽然有老胡的安慰,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自己每晚上都会做噩梦,梦见自己全身溃烂、滴血流脓,自己好像快不行了。每个夜晚,王鹏都感到那么黑暗、那么漫长。

对于老胡来说,十多年下来,像王鹏这样的“HIV”服刑人员,自己带过几百人。

他明白,对于这些服刑人员来说,身患“世纪绝症”的心理压力远比“吃官司”的负担要大,时间或许是最好的良药!

多年来,新收犯监狱一直坚持“三不、三给”原则,即不抛弃、不放弃、不歧视,给出路、给信心、给希望,坚持零距离接触、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教育,综合运用教育、管理、文化、心理等矫治手段,帮助服刑人员增强改造信心,点燃生活希望。

艾滋病服刑人员不同于其他服刑人员,他们刑期往往比生命长,心理上比较敏感,必须身心并治,要让他们在希望中改造。我们也许不能延长他们生命的长度,但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拓展他们生命的宽度。”

老胡经常这样告诉新来的年轻民警。

▲监狱为服刑人员组建了乐队、绘画、合唱、太极拳等兴趣班

针对艾滋病服刑人员的实际,监狱专门制定了一整套的日常就医、康复训练、生活卫生等管理办法,帮助增加营养,提高免疫力。监狱还组建了乐队、绘画、合唱、太极拳等兴趣班,不断激发他们改造的正能量,特别是通过抗病毒治疗,让更多的服刑人员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从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后,我现在的CD4指数提高了很多,人也感到有精神了,对自己我很有信心。”王鹏告诉老胡。

希望与绝望,一字之差,一病之间,一墙之隔。冰冷的大墙,炽热的红丝带,你在法理与生理的双重救赎中,唤醒那些即将冷却的心灵,让那陨落的意志重燃希望。”

短短63个字的“平安英雄”颁奖词,是老胡工作的真实写照。

去年,老胡刚又被司法部评为“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在老胡的背后,还有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红丝带”……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