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集团军某旅实兵对抗演练|回望戈壁 硝烟尽处思胜战
写在前面
这是“戈壁硝烟”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前段时间,本报记者跟随第80集团军某旅任务部队嵌入跨军兵种实兵对抗演练全程,深受触动,几多感慨,专门发来这篇记者手记和演练中的精彩瞬间,是为回顾总结,其中有不少体会引人深思,特与读者分享。
只有记住“痛点”才能避免再次“疼痛”。第二轮对抗后,地空导弹四营一连发射班组织复盘检讨,逐人分析演练中的失误和教训。
硝烟散尽,大漠戈壁回归往日宁静。急行的车队扬起阵阵黄沙,与一段段古老的边墙交融一体,在参演官兵心头掀起阵阵波澜。
背对背连贯战斗、陆空多支部队轮番鏖战、兵撒大漠自由抗击……数十个昼夜,戈壁上留下了许多失落的背影、急行的脚印、胜利的呼声,阵痛和震撼、迷茫和领悟,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一支侦察小队,刚刚进入集结地域即被判集体“阵亡”,原因是一味图快,出发前,携带的北斗设备没有精准对时,误入“敌”炮火覆盖区;
某陆航旅一名初上戈壁飞行的飞行员惊叹:直到起飞的那一刻,自己才体会到在高海拔缺氧条件下驾机的别样感觉;
空军某部官兵感慨:和打击固定靶标不同,每一次袭击都要考虑如何突破密如蛛网的地面防空火力群,可谓绞尽脑汁……
“没想到战场这么真实、没想到差距这么大……”在复盘总结会上,一位旅长连说5个“没想到”。即便如此,这位旅长依然兴奋不已:“练兵打仗就该丢掉多余的‘拐棍’,才能练出硬功夫。”
回望戈壁,正如这位旅长所说,演兵场上的深思都有其背后的教训。
曾几何时,部队演练跨越千里,却跨不过“保姆式”练兵这道无形沟壑。从踏出营门到鸣金收兵,都在各级大包大揽的统筹指挥中完成,官兵们在程式化安排和规则的框架中按部就班地“打仗”。这样的演练,无论设计得多么逼真,都始终无法与“打胜仗”这个靶心交汇重合。
战争无法预测,战场复杂多变。优秀的指挥员、勇猛的士兵是在一场场真打实抗中拼出来、练出来的,锤炼胜战之师,需要战训一致、以战领训,这样才会打一仗、进一步。
春江水暖鸭先知,实战化练兵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基层官兵体会最真切。
侦察员被称为指挥所的“眼睛”。演练中,他们严阵以待,实时监视空情,遇有“敌情”快速精准上报。指挥保障连中士李贵猛正在上报“敌机”航迹参数。
“由琢磨‘被打’到琢磨‘不被打’,虽只有一字之变,却实实在在练出了打仗的真本事。”第80集团军某旅无人机班班长杨林告诉记者,以往的演练,他放飞的靶机都是注定被消灭的,虽有无奈,但既定的“剧情”无法更改。这次演练,他控制的靶机一改“病怏怏”的状态,进行了多种复杂机动,还加装了电子干扰器,多次成功逃脱导弹锁定。
该旅地空导弹一营营长陈温俊用“冷”和“热”作了一个新旧对比:以前是“冷”,实弹射击时,营连指挥员都是盯着既定的空域坐等目标进入射界,像是一场射击竞赛;如今是“热”,这次实兵对抗,“敌机”多方向多批次出击,强电磁全程干扰压制,留给他们的射击窗口时间压缩至“秒级”,很多指挥员都是在“读秒”中定下决心、完成火力分配的。
一“冷”一“热”,让记者感触良多:我们远离战争日久,没有了刀锋割喉的危险,就容易滋生“和平病”;我们又离战争很近,世界还并不安宁,容不得我们有半分懈怠,必须振作起来,向战而行。在这条任重道远的练兵备战征程上,我们要默默赶路、衔枚疾走,锻造最强的自己。
坚韧的骆驼刺旁,军列缓缓启程,官兵们带着几分留恋和敬畏,眺望着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戈壁。在这里,他们找到了打仗的感觉,体会到练兵的艰辛,诚如一名指挥员所说:“这场对抗演练带给他的触动,好像让自己重生了一回。”
进入射击阵地后,官兵快速奔向战位,进行隐蔽伪装,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图片由刘晓帅、姚广凯、曾吉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