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古巷里的“根”和“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脍炙人口的诗句,写不尽的是诗人、游子对亲人和故土的深深眷念,以及连根共树、叶落归根的赤诚!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不管贵贱,还是远近,始终身在异乡、心在家乡!魂牵梦萦的“家”、甜美醇香的亲情,都会在这一天让人们暴发出超常的激情直往家里奔,若是回不来,心里总不免会生出一股酸楚的感慨和遗憾!
……
五千余年延绵不息的华夏文化灿若星河,中国“根”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重感情,讲究“百行孝为先、生不忘本”, 历来喜欢寻根问祖,喜欢弄清楚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祠堂、族谱无处没有……
中国最出名的“寻根”之地计有10处,如山西洪洞大槐树、湖北麻城孝感乡、河南固始、福建三明宁化石壁村、南雄珠玑巷、山东衮州枣林村、苏州阊门、江西鄱阳瓦屑坝、河北小兴州、河南滑县白马城等,而南雄珠玑巷则是天下广府人的故乡、根源、发祥地,广府人、港澳同胞视之为神圣的地方,怀旧、思乡、敬祖必到!
2020年1月22日,满怀虔诚,我来到南雄珠玑巷,穿过一座采用南雄特有红硅石砌成、高10米的“硅”门牌坊(“硅”意喻“归”,牌坊大口紧套前面南门楼的小口,正好形成一个回家的“回”字,意喻欢迎广大珠玑后裔回归家乡寻根问祖)。沿着狭长的古巷道,一颗颗光滑圆润的鹅卵石,一座座鳞次栉比的古宅、古楼、古塔、古祠,如同时光穿梭机,投射出1000多年苍桑巨变的一幅幅画面……啊,我回家了!
珠玑巷位于韶关南雄珠玑镇珠玑村,因唐敬宗李湛而得名,故也称敬宗巷,后因犯忌易名珠玑。
众所周知,韶关是广东北部屏障,地处粤湘赣三省交汇、南北枢纽,向南,岭南始于此;向北,广东止于此。珠玑巷恰恰处在韶关的咽喉要塞、南岭关卡--大庾岭梅关道。
梅关道显赫的地理位置使珠玑巷商贸繁华、夹道成镇,古称沙水镇。一千多年来,珠玑巷与梅关道休戚相关,因古道而兴,亦因古道没落而被遗荒!
梅关道连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秦以来一直是中国南北贸易交往的重要陆路通道,自唐初始,为躲避饥荒战乱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岭南,至唐开元、宋达到巅峰。
南来北往的官绅、学子、商贾和中原移民都将珠玑巷作为进入岭南的最初歇息落脚点和继续南迁的中转站。
据记载,鼎盛时期往来珠玑巷的商旅、挑夫“日有数千”,至清末粤汉铁路修成通车,珠玑巷始终是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贸重镇,宋代沙角巡检司就设在古巷北面的沙角。
或许你很难想像,珠玑巷虽然只有短短的1500米,跟我国大多以一个姓氏或几个姓氏族居不同,集聚了来自中原各地183个姓氏在这里,“异姓一家、同舟共济”,珠玑巷称得上神奇!
南腔北调、不同文化、生产技术在这里交融传播、不同民风习俗在这里碰撞衍生,或许正是这种大融合才造就了今天广府人的勤劳、开放、创新和包容,也开创了广府绚丽多彩的文化,其历史地位、研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据介绍,至今已达183个姓氏从珠玑巷南迁至珠江三角洲或港澳、海外,其后裔繁衍生息达8000余万,为此广府人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桑梓乡”。
珠玑古巷目前还保留着驷马桥(也称沙水桥)、南门楼、北门楼、中门楼、贵妃塔、胡妃像、沙水古寺、张昌故居及20多座古宗祠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古迹,从中还能清晰地看到当年先祖留下的印记,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古道,被誉为“广东第一巷”“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
今天的珠江三角洲,名谓珠玑的街巷很多,如广州珠玑路、东莞珠玑街、江门新会城区珠玑里、南海九江珠玑冈┉┉都是为纪念祖居珠玑巷而得名。珠玑巷每年也会为纪念南迁的祖辈而举办国内独一无二的“姓氏节”!
近年,不少海外珠玑后裔纷纷认祖归宗,除观光祭祖,还捐资(集资)在古巷建起一座座古色古香、气势恢宏的祖祠,让古巷旧貌换新颜、新机勃发!
是的,珠玑巷作为天下广府人的发祥地,就是我们的“根” 、我们的“本”,不敢忘,也不能忘!巷内一草一木、滴水杯土,就是永远抹不去的乡愁,像一块永恒的磁石凝聚着我们的心,不管何时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