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过年,他收到最珍贵的“生命礼物”——眼角膜
“感恩苏州!
给了我这份最珍贵的礼物,
有望重见光明。”
按照原计划,在苏打工的刘杰
今天(1月29日)
或许已经回到500公里外的安徽老家。
他决定留苏州过年。
没想到幸福来敲门,
左眼几乎失明的刘杰收到了特殊的“礼物”,
他轮到了等待已久的角膜移植手术。
“妈,我已经住进病房了,做完检查就能做手术了。”上午9时,在苏大理想眼科医院病房,刘杰给远在老家的母亲报平安。
刘杰,今年37岁,来自安徽利辛县。从初中起,他的视力就不好。20岁时,他在老家的医院做了近视矫正手术。一年前,他突然感觉左眼有些模糊,近视度增至1400度。
“左眼看东西就是一片模糊,就像一只假眼。”刘杰在苏州高新区一家企业做工程设计,患上圆锥角膜症给他的生活、工作带来不少麻烦。
圆锥角膜症通常发病于15至20岁的年轻人,刘杰的主刀医生、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赵庆亮介绍,刘杰右眼或许是此前近视矫正手术留下的后遗症,发现病情时已是晚期的圆锥角膜症,只有通过角膜移植手术才能够解决。
但眼角膜供体的等待很漫长,从10月份到医院填写申请,过了“腊八”都没有消息。刘杰原打算不等眼角膜了,春运第一天就回家。
然而遇上疫情反弹,政府倡导就地过年。为了不增加疫情防控压力,同时考虑到节后返工要隔离影响工作,他决定留在苏州过年。
“家里是农村的嘛,一开始父母有点不能接受,最后他们还是理解。”刘杰说,来苏州10年了,这里已经是第二故乡了,今年不一样,第一次留苏过年。
捐献的眼角膜
正在这时,刘杰接到主治医生的电话,一位因车祸死亡的患者家属愿意捐献眼角膜,“当时很意外,没有想到留苏过年,能收到这个‘生命的礼物’”。
然而,得知角膜移植手术需要3万元的费用,刘杰犯难了。
“3万元对于我的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费用,用在我的一只眼睛上还是很舍不得。”刘杰告诉看苏州记者,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平日里家庭的经济收入靠他在苏州打工,“父母年纪大,靠务农为生。自己两个孩子又在读高中”。
在赵医生的牵线搭桥下,苏州“看见吴中”公益基金向他伸出援手,资助其手术费用。
“连续彩蛋,这是收到的第二件苏州礼物。真的感觉很幸福,苏州是我的幸运城市!不仅给我光明,还给了我满满的温暖。”刘杰说,他在苏州工作10年了,这里也早已是他的第二故乡。
今天上午10时,刘杰被推进手术室。一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手术很成功,明天拆除纱布后就会恢复微弱的视力,能看见影子。” 赵庆亮说,这次主要是对他的左眼进行角膜移植,左眼目前是早期的圆锥角膜症,可以通过角膜交联术去控制它的发展。
手术成功后,躺在病床上的刘杰接到母亲的电话。他告诉母亲,手术很成功,并叮嘱父母照顾好自己,他留在苏州过年,等年后再回家探亲。
“我们不太会说话,除了感谢还是感谢。你在苏州好好干,将来有机会也要回报社会。”电话的另一头,刘杰的母亲传来朴实的感谢。
刘杰说,这次有望重见光明,要感谢苏州这座城市以及医护人员、公益组织。他很珍惜“苏州的礼物”,踏踏实实留下来过年,留下来奋斗,用劳动和汗水回报苏州。
医生介绍,术后1周,刘杰就能恢复一部分视力,可保证正常的生活。3~6个月后,通过配镜来矫正采光,视力就会和正常人一样。
刘杰是幸运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他能够接受角膜手术。据介绍,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我国等待角膜移植的患者有100多万人,但因供体角膜缺乏,每年角膜移植手术仅有10000例左右。
“我们医院每年做200~300例眼角膜移植手术,排队的人300~500人,但苏州每年捐献的角膜仅有100多例,角膜移植供体缺口非常大。”设立在苏大理想眼科医院的“理想眼库”是苏州红十字会授权接受眼角膜捐献的机构之一,赵庆亮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眼库”主任。
“这几年媒体宣传较多,捐献数量在增加。但目前苏州的角膜捐献数量仍低于医学研究和临床手术的需求,有缺口。一些周边地区尚无移植资质,每年还有大量角膜病人来苏求医。”赵庆亮也呼吁,社会上有更多爱心的人士,加入捐献角膜的行列中来,帮助角膜病人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