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人物推荐(98)|硕士农民刘沈厅:青春无处不精彩 乡村也有大舞台
刘沈厅和他的果园
2月6日,距离冲上新浪微博热搜近2个月后,眉山市彭山区谢家街道李山村沈厅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刘沈厅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7点左右准时醒来,带着护院的10条土狗,围着果园走一圈,查看柑橘的长势,吃完自己熬的稀饭后,打开手机,挨个回复着四面八方的果农信息,9点开始,电话的铃声便开始响个不停。
1月下旬以来,彭山遭遇了连续4天的霜冻天气,很多即将上市的晚熟柑橘被冻坏了橘瓣,但从外观,又辨别不出果子的伤冻情况,焦急的果农不知如何是好,一个个把电话打向了这位拥有高学历的青年农民娃子。
“有事找沈厅”,渐渐成为彭山柑橘种植户们的一个共识。
生于1989年的刘沈厅是眉山市首位拥有985高校硕士学位的职业农民,2008年他以668分的优异成绩考入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学院,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他先后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学业,2015年毕业后,顺利留校成为了一名高校辅导员,过上了村里乡亲们羡慕的城市生活。
但为了陪伴在农村独居的父亲,也为了变一种“活法”,2016年,刘沈厅辞去了朝九晚五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回到家乡,流转了130亩地,当起了创业农民。
但种地是门技术活,看似简单,里面的门道却多了去了。
起初一段时间,刘沈厅的返乡创业工作不断受挫:种猕猴桃,遭遇烂根,80亩的果苗一株也没保住,请了种地老把式,却因为自己年轻而服不了众,好的想法和点子落不到实处,传统的小农经验模式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下,难以站稳脚跟,刘沈厅的家庭农场一度举步维艰。
刘沈厅(左)正在查看猕猴桃长势
吸取教训后的刘沈厅做出决定,要像写论文一样来种地。2016年底,刘沈厅离开温暖的老家,只身一人,搬进了农场居住,开始没日没夜地专研柑橘种植技术,并拜省农科院柑橘专家陈克玲教授为师,狂补自身短板,呵护着一颗颗柑橘苗茁壮成长。
学霸的基础,让刘沈厅很快掌握了柑橘种植的诀窍,不到一年时间,他便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并获评了“中级农技师”。
找到突破口的刘沈厅不仅掌握了柑橘种植要领,同时,他还依托在校时期搞科研的劲儿,攻克了多个困扰当地柑橘界的老大难题,造出了当地首批双层保温防冻纸袋,并利用休息时间,将自己的新发现归纳总结,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刘沈厅(右)正在同种地“老把式”探讨种地诀窍
多项柑橘种植技术瓶颈的打破,让刘沈厅成为了彭山小有名气的“土专家”,他的家庭农场也创造了一个奇迹——柑橘树提前一年挂果,果园仅用3年时间便走完普通果园4年甚至更长的发展之路。沈厅家庭农场也迅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19年,农场售果30多万斤,实现营收150多万元。
奇迹的产生,让彭山的果农们刮目相看,取经者络绎不绝。
刘沈厅(右三)正在为前来考察的客人介绍农场发展情况
2019年10月,乐于助人,有干劲,有想法的刘沈厅被一致推选为彭山区果业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从此挑起了全区果业转型升级的重担。
在他的倡议下,彭山建起了家庭农场发展联盟,打通了从种苗到管理,从农资到产品销售的产业链条,并创新实施农资厂家团购行动,仅此一项,就为上百位会员节省100多万生产成本。
2020年2月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彭山晚熟柑橘遭遇销售难题,刘沈厅会同商会骨干成员,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行业难题,在政府支持下,刘沈厅同商会骨干成员一道,仅用了不到一周时间,便无中生有地建了一个“线上+线下”的柑橘销售中转站,依靠中转站,彭山的柑橘在半个月内便完成销售750万公斤,未发生一起滞销现象。
在工作之余,刘沈厅还召集全区30余位返乡创业年轻人成立微梦志愿服务队,不定期上山下乡,收集需求,提供技术,宣传政策,服务果农,全区每一个乡镇都留了下他们的脚印。
受中转站销售模式的启发,刘沈厅还发挥了自己“老本行”优势,在2020年,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主导开发了“彭山数字农业服务平台”,整合了直播、小程序、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资源,先后实施了3次农资团购活动,购买物资60余万,既为会员节省成本10余万元。
刘沈厅正在修剪柑橘枝条
如今,刘沈厅已经启动了第二个创业计划。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刘沈厅准备联合母校电子科技大学和科研机构,运用大数据、AI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个占地面积百余亩的智慧果园项目,让农业更加智能化,让种地不再靠天吃饭。
返乡创业四年,历经多次挫折的刘沈厅内心中逐渐坚定了一个认识:农民是一个职业,不是身份,它是和老师、医生、工程师等一样的充满希望和挑战的职业,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青年人可以有一番作为。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