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过8次毛泽东,特型演员侯京健:《觉醒年代》不同于以往
他是特型演员,从2010年起就先后在《铁肩担道义》《毛泽东》《秋收起义》《伟大的转折》等多部电视剧中扮演毛泽东形象,被誉为“伟人专业户”。
他的戏路却不止于此,曾是2008版《鹿鼎记》中光明磊落的杨溢之,《新神雕侠侣》中聪明机敏的冯默风,也曾是《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中的不靠谱好丈夫南海。
他就是85后青年演员侯京健。他演过八次毛泽东同志,这次不同于以往。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正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间热播,这部口碑之作目前豆瓣评分8.9,不少观众评价“心潮澎湃”。剧中,侯京健再次扮演青年毛泽东,重回百年前,回望和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等中国先进分子和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的澎湃岁月。从受到《新青年》杂志启发到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电视剧将毛泽东不断探索救国之路的思想变化历程呈现出来,虽然扮演这个角色已经驾轻就熟,但侯京健坦言,要塑造不同时期毛主席的形象,不容易。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部电视剧作为献礼片在央视播出,它所承载的重量,演员所担负的责任,实际上都给我们形成了不小的压力。”侯京健坦言,结合剧本,只有通过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生动、丰满、立体,才能展现毛主席思想变化的过程,才能让观众体验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艰辛,所经过道路的崎岖,“体验到当时中国处在那样一个内忧外患的环境之下,革命先驱凭借光明之心和信仰,走出黑暗,走向胜利的振奋和喜悦。”
在《觉醒年代》中,青年毛泽东出场的第一场戏,是在一个雨天。毛泽东冒雨奔跑在街道上,怀中夹着一沓包裹着的《青年杂志》,入目所及,潦倒的乞丐贫弱不堪,而一旁的汽车中,坐着富人家的小孩。社会的贫富差距昭然若揭。
这也是侯京健印象最深的一场戏。“当时心里就有个想法,这个表演不能那么简单,要跟以往的表演不太一样。”
这个场景,剧组调集了近六百人的场面,在170米长的一条街道上,组织了大量的摊点。“毛泽东同志一出场是下雨天,所有的人群都是往这边去的,只有‘我’一个人逆向行走。”侯京健说,这么简单的一条街,首先看到了小商小贩,再往前走,就有卖孩子的;继续向前,有穷人要饭,有军阀骑着马冲击百姓,“这一条街,就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百态和整个社会的不公”。
侯京健回忆,“淋雨”这场戏,从早上八点多钟起来,一直拍到没有天光,大概十多个小时没有再换过衣服。“我们讲究的是还原,讲究的是真实,讲究的是细节,如果我把这衣服脱下来晒干了,再次喷水、再次洒水,可能身上的水印会不一样。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每一场戏我们抠得都非常细致,每一个镜头都非常走心,所以在整个拍摄过程之中还是比较辛苦的。”
青年毛泽东的出场可以形容为“迎雨奔跑,踏水而来”。在侯京健看来,这样的出场也颇具象征意义。“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泥泞污浊,但是,被青年毛泽东一脚踏开,不复存在。冒雨前行,象征着他不畏艰险、毅然无惧,同时也意味道路曲折、崎岖无比。”
显然,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找到了迎击这一场风雨的办法,那就是他怀中夹着的《青年杂志》,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新青年》。
侯京健印象深刻的还有另一场安源煤矿的雨戏。这场戏大雨如注,其中有一部分是真实的雨,下得山坡上全部是泥水。“演员全部要涂抹得除了眼白和牙齿是白的,其他地方全是黑的。在这么一个环境下,我们全组没有一句怨言,大家兢兢业业地在大雨当中,淋了接近四个小时,为了拍这样的镜头。”
尽管演过很多时期、不同阶段的毛泽东,但面对《觉醒年代》这个剧本,侯京健仍然感受到不小的挑战。“这部剧的时间线从1915年开始,毛泽东同志那时候还在湖南上学,到后来去北大当图书馆管理员,认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接触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他的思想启蒙、转变全都体现在这一时期,所以尺度拿捏非常重要,需要诠释的情绪变化也非常丰富。”
他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有一股求学的韧劲儿,自小就爱看书的他,对知识的渴望是极其强烈的,这也造就了他独特的性格魅力。“当面对一些困难时,主席身上那种不屈服的精气神如何去把握,这对我来讲也是一个挑战。”
侯京健多次演过毛泽东,但他并不排斥被“标签化”。他认为,所谓的“型”是观众给的,他并没有把自己框在某个形象中。“如果被贴上标签,说明演得很传神,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一种肯定。”
而每一次饰演毛泽东,他都能从自己的表演中找到不足和可加强的地方,能够对伟人的一生有更多了解,对于他自己来说,也是另外一种成长。“怎么和角色融合?就是在演戏的时候尽量做到想毛主席所想,心里充满光明,并且心中刨除杂念,甚至不去考虑表演的技术,尽力‘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