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阳翰笙:荣获电影终生成就奖的文坛泰斗
阳翰笙
阳翰笙(1902-1993),复姓欧阳,名本义,1924年秋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时更名欧阳继修,曾用笔名杨剑秀、华汉,1933年正式取名阳翰笙,中共党员,四川省宜宾高县罗场南华街人。阳翰笙是中国著名的小说家、文艺理论家、电影艺术家、戏剧编剧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在第12届金鸡奖暨第15届百花奖颁奖大会上,被授予“终生成就奖”,享有中国文化界“文坛泰斗”的美誉。
走向革命道路
四川宜宾的罗场是一座千年古镇。它西通滇黔,东达叙府,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来有“穷乡富镇”之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不断有农民起义和革命运动在这里发生。阳翰笙曾称他的故乡罗场为“水浒式的故乡”。就在这块多情的热土之上,童年时代的阳翰笙一边读“子曰诗云”,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一边接触社会的政治变革实际,从小就受到了革命新风尚的熏陶。
1918年,读了几年私塾后又读了三年小学的阳翰笙,高小还没有毕业就跳级考入当时川南颇有名气的叙府联中读书。在这所学校里,他结识了同班同学李硕勋。李硕勋是高县附近庆俯人,两人志趣相同,成了莫逆之交。五四运动爆发后,阳翰笙和李硕勋被选为该校学生代表,到街口、码头、车站参与宣传抵制日货、反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社会活动。
1920年秋,两人转学到成都省立第一中学。1921年,成都成立学生联合会,他和李硕勋作为省一中的学生代表,被选为学联理事和执行委员。当时学生运动的主力是省高等师范,高师的校长是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从此阳翰笙在吴玉章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学运工作。在维护学生权益,争取教育经费独立,举行全面罢课,轰走省一中官僚政客校长以及捣毁省议会等斗争中,阳翰笙都是参与组织、领导工作,表现突出。
1922年11月1日,川军总司令刘成勋发布“训令”,要求缉办阳翰笙、李硕勋等。两人只好逃离成都,乘着大船沿岷江而下,返回宜宾。为了解除思想上的困惑,阳翰笙专程到泸州川南师范学校拜访共产党青年领袖恽代英。他们相见恨晚,一见如故,畅谈了七天七夜,恽代英告诉他:“只有用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万恶的旧社会,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阳翰笙茅塞顿开,他后来经常说:“恽代英是照耀我走上革命征途的第一盏明灯。”
1923年秋,阳翰笙赴北京求学,因交通不便,迟到一步误了报考日期,未能如愿。后与从法国归来的四川老乡陈毅认识并结为知己。从陈毅那里,阳翰笙得到了不少国外共产主义运动的信息,受到极大鼓舞。他与陈毅合办刊物,宣传马列主义。此时,先期赴上海大学就读的李硕勋约他去上海,陈毅也积极支持,阳翰笙毅然南下,于1924年10月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与李硕勋同班。上海大学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领导的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大学,校长于右任,教务长邓中夏,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教员有蔡和森、恽代英、任弼时、萧楚女、蒋先慈等。
1924年秋,阳翰笙入团,1925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上海大学期间,他因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又自觉地到工人中去生活和工作,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长了斗争才干,逐渐走上中国革命的道路。
踏上戎马之路
1926年初,广东的革命形势较好,为了巩固和发展革命形势,急需一批得力的党员干部到广州工作。1926年1月初,阳翰笙与李一氓一起调往广州,阳翰笙被分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任秘书,后调该校入伍生部任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教官,讲授国防时事课程,一直到1927年。在这一年多的军校工作中,他有机会见到时任两广省委、军委书记兼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周恩来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对他的信仰影响很大。阳翰笙曾说:“我为参加革命,就有这样一位党的领袖亲自领导我、亲自指导我而感到无比幸福。”
1926年春夏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阳翰笙欣喜听到毛泽东和郭沫若的报告,又与郭沫若成为亲密朋友,一起策划组建四川革命同志会。1926年6月,阳翰笙同郭沫若、李一氓一起参加北伐。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枪声打响,阳翰笙找到叶剑英要求参加南昌起义部队。8月3日,他同郭沫若、李一氓等人,于当晚乘手摇车离开九江,向南昌进发。他们沿途历尽艰险,于4日下午到达南昌。次日,即随辖有24、25师的11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叶挺部向抚州进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南征。到抚州后,前委决定派阳翰笙任11军所辖24师党代表。阳翰笙不但深受叶挺的感染,而且还从叶挺身上学到了军事指挥艺术,增长了带兵作战的才干,他曾说:“要不是党把我调到创造社搞文艺,我一定会追随叶挺坚持军旅生涯,到红军中去搞武装斗争的。”
南征途中,在枪林弹雨的战阵中,阳翰笙英勇顽强,经受住了严酷考验。部队经临川、宜黄、广昌,一举打下会昌,再回师瑞金,而后在福建汀州举行11军全军党员大会,他受叶挺之托主持大会。在汀州,阳翰笙被任命为全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随军进驻汕头,其间曾协助林伯渠为军队筹集粮饷和参与搜查反革命等工作。然而,由于敌众我寡,部队撤退到流沙。阳翰笙还出席了由周恩来、叶挺、吴玉章、聂荣臻、郭沫若等参加的前委会议,讨论起义失败后的去向问题。还未散会时,敌人四面袭来,在突围中,前委领导被冲散,他和吴玉章一起撤离,后找到郭沫若,经广州到海陆丰分散隐蔽。阳翰笙住在海丰县一个基层干部家里,患了疟疾,却无医药,夜里还经常转移。在海丰县住了20多天,在农友帮助下,阳翰笙乘木船到了香港,是年11月找到党组织,被安排转移到了上海。
北伐南征的戎马生涯,锤炼了阳翰笙的革命意志,使他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坚定了革命志向。
奔赴文艺战场
在上海,阳翰笙面临人生道路的重大抉择。他后来回忆说:“按我的本意,还想重操旧业,从军上战场。但我是属于党的,一生必须交给党安排,我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决定。”党决定让他弃武就文,参加创造社,以笔为武器,在文艺战场,为党的事业奋斗。原来“四一二”政变之后,创造社里一部分人分化,周恩来指示郭沫若应加强党的文化领导力量,把该组织健全起来。应郭沫若邀请,阳翰笙进入创造社,承担组织工作,并兼办《流沙》周刊、《日出》旬刊。
1928年初到1929年夏,阳翰笙把精力转向小说创作,先后写出《马林英》《歪船上的一夜》《马桶间》等15篇短篇小说。创作出《女囚》《两个女性》《义勇军》等8部中篇小说。鉴于文坛上外受白色恐怖威胁,内部面临错综复杂的纷争,党中央委托江苏省委负责人李富春于1929年9月分别找阳翰笙和潘汉年谈话,要他们召集全体党员开会,统一认识,尊重鲁迅,团结起来,一致对敌。于是,他们立即召集创造社、太阳社党员开会。会议由潘汉年主持,阳翰笙传达,取得了一致意见。这才很快停息了长达近两年所谓的“革命文学”论争。在此基础上,党的组织又召集两社党员酝酿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先是组建12人的筹委会,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鲁迅在会上讲话,阳翰笙代表党组织讲话,他就形势、团结、深入生活等问题做了全面阐述。“左联”的成立,标志着党对革命文艺运动已从思想领导发展到组织领导的崭新阶段,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纵深发展。
从1930年下半年到1932年下半年,阳翰笙任“左联”的党团书记。1932年下半年起,改任党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直到1935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文委”和“文总”任党团书记时,阳翰笙分管戏剧,加入艺华电影公司后,他与田汉一起使“艺华”成为党领导的文艺阵地,为40年代末期革命电影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此期间,阳翰笙先后写过18部电影、8出大型话剧,为我国戏剧、电影事业的开创作出了贡献。(胡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