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浦码头起航 :他们赴法国勤工俭学,寻找真理(上)【寻找红色印记】

2021-03-29 10:51:01 来源:上海杨浦 选稿:王冰倩

在杨浦滨江,有不少保留至今的老建筑,近代工业文明和红色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在的秦皇岛码头,便是一处“红色地标”。她的前身,是黄浦码头。

据不完全统计,从1919年3月17日至1920年12月底,共计20批约1600名青年从黄浦江畔乘船抵达法国,其中有6批650余人在黄浦码头登船出发。这场轰轰烈烈、席卷全国多省份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重要一页。

图片说明:黄浦码头旧址(秦皇岛路东码头园区)

在留法勤工俭学浪潮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革命者。他们接触到马列主义的真谛,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党输送了一批有充实理论基础和丰富斗争经验的中坚力量……

黄浦码头位于黄浦江北岸,东起大连路,西至秦皇岛路,北依杨树浦路。1908年至1910年间,日本南满洲铁道会社买下这块滩地,面积约43亩,并委托日本邮船会社建筑了码头仓库,代为经营和管理。1911年9月,南满洲铁道会社自己经营码头,并于1913年将其重新改建为方木造的固定码头,停靠北洋航线(主要是上海至大连线)以及欧洲远洋航线船舶。在当时,码头主要用以装卸北洋杂货、煤炭和欧洲货物进出口。后方建有11座仓库,可容1.7万吨杂货,露天可堆存约4万吨煤炭。

图片说明:1920年的地图中,黄浦码头的位置

在十月革命以及国内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国多地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的热潮。然而,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经俄国前往欧洲的陆路被封锁,国人只好由海路赴法国:出国的学生需乘船由上海出发,途经香港、海防、西贡、新加坡、科伦坡、吉布提、苏伊士运河、塞得港至马赛,再乘火车抵达巴黎。因此,上海这座当时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成了留法勤工俭学青年们的起航地。

实际上,早在1912年,留法回国的李石曾就在北京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并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设立了留法预备学校。但留法活动开展了不到两年,便被“二次革命”中断。

图片说明:留法俭学会学生合影

1916年底,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等先后回国,在他们的组织下,勤工俭学会、华法教育会和各种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班)在全国各地成立。

图片说明:全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班)分布图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勤工俭学活动逐渐恢复。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战争的损耗,劳力严重不足,于是先后从中国招募了14余万华工。1919年,五四运动宣传的“工读主义”以及“劳工神圣”的思想深入人心,当时的有识之士和青年知识分子受新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纷纷选择赴法国开展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以“输世界文明于国内”。

为妥善安排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赴法勤工俭学生,上海设立了经办留学生事务的社会团体: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后来为应对勤工俭学生骤增的情况,又在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渔阳里北巷5号设预备赴法学生之联合会,在霞飞路尚贤堂对门设上海留法俭学会。

1919年3月至1920年底,是赴法勤工俭学热潮的高峰,约1600名勤工俭学生从上海黄浦江畔登船出发,悉数抵达法国。20批赴法国人员中,有4批乘坐日本轮船、2批乘坐美、英轮船,另外14批乘坐法国轮船,辗转到达法国平均耗时40天左右。

图片说明:二十世纪初法国南部重要的港口马赛,绝大部分的勤工俭学生从这里踏上了法兰西国土

在这千余名青年学生中,有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陈毅、聂荣臻、向警予等老一辈革命家。从当时报纸的新闻报道及船讯中可以查询到,他们出发的批次与乘坐的轮船。黄浦码头有据可查的轮船有6批,分别是:第11批,1919年12月9日,司芬克斯号,聂荣臻乘此船;第12批,1919年12月25日,盎特莱蓬号,葛健豪、向警予、蔡畅、蔡和森等乘此船;第17批,1920年9月10日,盎特莱蓬号,邓小平乘此船;第18批,1920年11月7日,博尔多斯号,周恩来乘此船;第20批,1920年12月15日,智利号,何长工、穆青、孙福熙等乘坐此船。

图片说明:周恩来

图片说明:邓小平

图片说明:智利号

勤工俭学的形式,是在法国当地的工厂“以工助读”,可以不靠家庭补贴学费,还可以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公费留学的名额。不少家境普通的学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抓住这样的机遇。也有不少青年生活拮据,只能乘坐货舱赴法国。

1919年12月26日《申报》刊登《昨日出发之留法学生》一文,记载:“昨日(二十五日)法国邮船公司之‘央脱来蓬号’于下午一时在杨树浦黄浦码头启椗。乘斯船出发之留法勤工俭学生有三十余人,均乘四等舱位(舱在船头下层),内有湖南女生蔡葛健豪、蔡畅、向警予、李志新、熊季光、萧淑良六人,系乘三等舱位。”

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学生可以改善出行条件,但大多数学生从上船后就要克服种种困难与不适。货舱环境闷热,餐食也很差,同时又要忍受船员对中国穷学生的歧视。甚至有学生还没上岸就病倒了,一到法国先进医院。然而,这仅是赴法国之旅的开始,之后要面临的困难远远不止这些……

图片说明:1919年12月26日《申报》报道“盎特莱蓬号”起航

大批学生抵达法国后,在华法教育会的安排下,有的到学校,有的进工厂。在异国他乡,他们看到了老牌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也切身体会到了劳苦大众所受的压迫,认识到了阶级矛盾的本质。

图片说明:勤工俭学生在巴黎大学上课的情形

1919年5月到法的第一批勤工俭学生易利宾从蒙达尼寄回国的信中写道:“法国找工一事,李石曾先生报告,各工厂因战争时候改为军工厂,现欲恢复战前原状,很不容易。到各工厂交涉,皆因手续尚未弄清,或有原料尚未到者。然法人颇欢迎华人来法,有几个工厂约李先生于三个月之后开工时,即聘用华人,希望稍微等等。所以李先生要我们暂为学习法语。”

图片说明:勤工俭学生所在的工厂分布

五四运动以后,国内各省政府和法国当局都十分支持勤工俭学活动。然而一战后,法国工业尚未恢复,且工厂招用一名国际工人需缴更多的税,中国学生本身在技术、体力、语言能力上不仅不如法国工人,甚至还不如在法华工。所以,不少法国工厂不愿意雇佣中国学生。

还有一些学生遇到“工作量大”的问题。如何长工、王若飞等,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术,能够考进大型工厂,但繁重的工作量极大透支了他们的体力和精神,出现没有余力学习的情况……青年们的命运将会如何?他们能实现“以工济学”的理想吗?我们下期再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