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不失业!渔民端上新“饭碗” 上海已实现“5个百分百”,率先完成长江退捕

2021-04-12 11:11:31 来源:上海法治报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近日,上海边防港航分局破获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通讯员 徐海骏 摄   “长江十年禁渔”的《长江保护法》自今年3月起施行。十年禁捕,改变的不仅是市场、餐桌,更包括渔民的生计问题。大批渔民退捕上岸,他们的未来生活将如何改变?   “上岸不失业!”崇明老效港渔业村的村民掷地有声的回答,是上海退捕工作最好的印证。   据了解,上海目前已实现“5个百分百”,即渔船捕捞许可证100%回收、退捕渔船100%拆解、捕捞网具100%回收销毁、退捕渔民100%纳入社保保障、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实现100%就业,率先高质量完成中央交给上海的退捕任务。

  上岸不失业 上岸也有家

  刘永春是崇明老效港渔业村的一名渔民。“我在船上出生,打渔占了我生活的大部分。”和别人不同的是,他早就窥得先机,提前上岸。在2013年的时候,他发现,捕鱼的收入越来越低,和起早贪黑的生活相比,实在得不偿失。于是,他选择上岸并找到了工作。听到要全面退捕的消息,他感到尘埃落定的轻松。   “一方面是为了长江好,保护长江,另一方面,这个政策也是为渔民好。”作为一名资深渔民,他深感捕鱼工作的艰难。起早贪黑,忙的时候24小时连轴转,现在村里的渔民大多是五十岁左右的中老年人,难以负荷这种繁重的工作。但出去找工作又没有一技之长,打渔的收入也连年下降。进与退,对所有渔民来说都是个艰难的选择。不仅如此,对于下一代来说,“总不能也打渔吧?”在刘永春看来,退捕是为国为民也为渔民的好事。   在退捕政策下达后,村子里就组织了一系列宣传活动。2019年10月份,刘永春率先签字,画上了自己作为渔民身份的句号。在签字的同时,他也得到了一份20多万元的补贴。这份补贴主要来源于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渔船发动机的马力测算,每千瓦5000元,他另一部分是综合补贴与奖金,7万元。   由于此前已经找到工作,刘永春并不依赖村里镇上提供的就业岗位。“渔民文化水平低,没什么会干的,村子里提供三种岗位,保洁、保安、河道清理。”尽管如此,他告诉记者,从就业方面来讲,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保证了渔民们上岸不失业。   老效港镇渔业村原村委会刘主任告诉记者,在村里的渔民褪下“渔民”的身份时,政府已经给予了他们在就业上的支撑保障。具体而言,有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培训两部分。“很多渔民年纪都不小了,四五十岁的渔民,会给他们提供保安、清理河道、垃圾分类等工作岗位。”即针对年纪较大的渔民,提供公益性生态岗位的工作,镇里会提供相关岗位的机会,刘主任则会根据他对村民的了解,将适合的渔民推荐过去,经过应聘程序,合格的就成功入职。而针对少部分年轻渔民,则会根据他们要求提供技能培训的学习机会,比如学习电工,让他们有一技之长。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开开心心上岸。“我现在年纪不小了,也没什么能力,只会捕鱼,上岸退捕该怎么办呢?”一名许姓村民对刘主任说出自己的担忧。上有老下有小,捕鱼是他唯一的营生,虽然辛苦但也能挣点钱。选择工作后,他就成了雇员,和捕鱼时的无拘无束相比,生活大有不同。更重要的是,曾经是鱼老板的他,并无其他技能,选择做保安,收入大不如前。许老板僵持着不肯签字退捕,对村里的工作也相当抵触。   但长江禁渔是大环境所趋,于是,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刘主任前前后后上门十几次,和许老板推心置腹讲道理,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现在信息发达,长江大保护每天都在宣传,村里的人也明白这个道理,只要我们仔细做工作都会同意的。”现在,许老板摇身一变,成了一名滴滴司机,每天无拘无束地上班下班,既不用受束缚,赚的也不少。   当渔民上岸后,有落脚的地方吗?据刘主任介绍,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村里的渔民一早就在岸上有了居住的房屋。刘永春也告诉记者,在这的渔民并非吃住完全都在船上,他们只会在捕鱼期利用船只捕鱼,平时都在岸上生活。“我们的儿子女儿,也都是生活在岸上。”因此,在居住方面,渔民并不用政府兜底保障。

  上海已完成长江退捕

  “长江十年禁渔”的《长江保护法》自今年3月起施行。由沪苏浙皖同步制定的《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也于近日正式出炉。保护好母亲河,就要让这“一法一决定”落地有声,让渔民放下渔网,安心转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记者了解到,上海长江禁渔工作重心已由“退捕”转向“禁捕”,对此将展开攻坚战、持久战。   上海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副主任委员李富荣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长江“十年禁渔”重大决策部署以来,本市核定长江捕捞渔船192艘,捕捞渔民194人;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1亿元资金用于渔民安置、渔船补偿、江面巡护等退捕禁捕工作。截至去年底,192艘长江渔船全部退出捕捞并完成拆解;194名退捕渔民除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外,有就业意愿的渔民全部转产转业,实现“5个百分百”,即渔船捕捞许可证100%回收、退捕渔船100%拆解、捕捞网具100%回收销毁、退捕渔民100%纳入社保保障、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实现100%就业,率先高质量完成中央交给上海的退捕任务。   同时,市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与各区政府、属地街镇加强联勤联动,组织开展“打击非法捕捞”、“百日攻坚”、“打非断链”等系列执法行动,形成了“属地管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执法机制,合力挤压非法捕捞、运输、交易活动空间。目前长江上海段已实现“四清四无” (清船、清网、清江、清湖,无生产性捕捞渔船、无生产性网具、无渔民和无捕捞生产),全社会“不捕、不卖、不做、不吃”长江野生鱼类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为全面深入推进禁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相关链接   四地关注渔民生计

  十年禁捕,改变的不仅是市场、餐桌,更包括渔民的生计问题。大批渔民退捕上岸,他们的未来生活将如何改变?四地在立法时不约而同考虑到了这一问题。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表示,禁捕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作,要让退捕渔民安心转产,生活有保障,也要积极宣传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 “不敢捕、不能捕、不想捕”的社会舆论氛围。   为此,《决定》主要作出两方面规定。其一是社会参与。新闻媒体应当宣传禁捕法律法规和政策,投播禁捕公益广告,在全社会营造自觉禁捕、保护生态的氛围;建立社会监督制度,鼓励公众参加有关志愿服务活动。支持相关科研机构开展水域生态科研活动。   其二是关注退捕渔民安置。与农民承包土地种植粮食类似,渔民也是“划片作业”。虽然掌握着精湛的捕捞技能,但他们大多文化程度较低。退捕上岸后,这些熟悉了水上生活的渔民们如何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岸上生活?   四地在立法时不约而同考虑到了这一问题。   记者注意到,上海规定,加强退捕渔民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优先安排就业困难退捕渔民从事公益性工作,做好渔民退捕后生活困难兜底保障工作。   安徽决定明确,持续推进长江禁捕退捕渔民安置工作。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加强长江禁捕退捕渔民的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对符合就业困难条件的渔民按规定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民政、医保等部门做好渔民的低保、临时救助、医保等工作;财政部门将加大资金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