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民间交往如何再“破冰”?大咖说:合作第一,竞争第二

2021-04-30 19:53:21 作者:吴琼 来源:东方网 选稿:赵春苑

50年前,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问中国,由此开启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时代》杂志将这次旅行描述为“乒的一声,响彻世界”。50年后,中美关系正处于关键时刻,何去何从备受关注。4月30日,“上海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专题报告会”在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举行。会议以“回首破冰五十载 展望变局新未来”为主题,多位专家学者聚首,为中美关系建言献策。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主持开幕仪式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体育总会、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主办,是继4月10日举行的友谊赛和主题展之后,上海为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举办的又一活动。 

“乒乓外交”充分体现了“体育让中美人民更友好”的理念与精神。从乒乓外延到民间交往各领域,中美民间地方交流如何实现再“破冰”?现场的专家学者从气候合作、教育、经济、公共卫生等角度探讨了中美民间地方交流合作新机遇,倡导民间友好合作,为维护和改善双边关系、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建言。

会议现场

对话会由投资与经济企业商业联盟创始人迈克·罗森塔尔(Michael Rosenthal)主持

几十年来,两国间的交流早已从体育拓展到各个领域。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雷蒙(Jeffrey Lehman)表示,过去几年,可以看到美中两国大学传递出越来越强的合作意愿。如今,两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文交流。希望大家能够突破自己的身份,真正进行人文层面的交流,所有参与方都可以从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生活中获益。

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雷蒙(Jeffrey Lehman)发言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指出,非政府间交流是加强国与国之间合作和友谊的基础。相比政府间交往,民间交流更具韧性,持续时间更长。尤其是两国关系出现低谷时,非政府或民间关系可以作为“缓冲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乒乓外交,中美关系正常化可能会推迟十年。至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仍然受用。中美之间有很多值得相互学习的领域,首先我们必须改变思维上的刻板印象,充分利用“十四五”规划所带来的新机会,合作第一,竞争第二。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发言

麦肯锡公司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认为,中美关系的本质依赖于两国人民,两国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企业间合作推动,双方都希望实现互利合作。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美存在共同利益。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公共产品,双方应当加强透明度,开放市场,共同投资,并在技术开发领域进行合作。

麦肯锡公司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发言

三位专家一致认为,气候合作或将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契机。《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是特朗普时代以来,中美首次发表的联合声明。正如杨洁勉所说,气候合作将是加深中美合作的绝佳机会。希望以气候合作为契机,推动两国的经贸往来、人员交流,“只要愿意合作,就能找到共同点。” 

摄影:潘建东、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