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心脏病发作”比老人更凶险!

2021-05-12 10:57:50 来源:上海徐汇 选稿:丁怡隽

一条让人惋惜的新闻上了热搜,#学生球场晕倒救治4天后离世#:4月29日,广西百色一23岁学生在篮球场晕倒,随后4天时间,他一直躺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靠医学仪器维持生命,直到5月4日凌晨1时许离世。根据医院的结论,该学生被诊断为心源性猝死。

近年来,年轻人猝死事件频频发生:

2021年1月

青年演员孙侨潞心梗猝死,年仅25岁。

2020年12月

22岁拼多多员工深夜下班回家路上猝死。

2020年7月

年轻作家、《今晚80后脱口秀》段子手赖宝因突发心梗去世,年仅39岁。

2019年12月

滨州市滨城区渤海中学北校区一位14岁中学心源性猝死。

2019年11月

35岁的中国台湾艺人高以翔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晕倒,抢救无效去世,医院宣布为心源性猝死。

猝死为何盯上年轻人?

猝死,就是突然死亡。根据世卫组织(WHO)的定义,平时身体健康或看上去健康的人,在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突然死亡,就叫猝死。这个“短时间”就是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目前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世卫的定义是6小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是1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之内。

多数情况下,是心脏,扣动了猝死的扳机。临床上,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两大类,其中心源性猝死占猝死的70%-80%。

2020年4月全国性学术期刊《中国急救医学》刊登的论文《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也显示,心源性猝死为猝死的最主要类型,占57.8%;肺源性猝死排在第二位,占21.6%。

每年有多少人猝死呢?目前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尚少,我们以最主要的心源性猝死来看一看。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中引用的一项研究,我国的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率为41.8/10万。虽然发病率和其他国家相比并不算高,但以中国庞大的人口推算,每年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要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为世界之首。

虽然,多数心源性猝死发生在65岁以上,但近年来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年轻化趋势。

根据2015年发布在《中国法医学杂志》上的《广东地区622例猝死案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1-50岁的男性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案例数最多,“小于20岁”和“21-30岁”年龄组也分别有32例和59例。

对身体来说,情绪激动就像大坝决堤,会在短时间内对心脑等重要脏器造成冲击;而劳累则是慢性消耗,由它诱发的急症看似无迹可寻,其实蓄谋已久。

年轻人心脏病发作可能比老人更凶险

年轻人血管斑块更不稳定

容易脱落,加之发病急,症状凶险,多无先兆不适,所以猝死率更高。老年人往往存在多支多处血管病变,就像陈旧的水管一样锈迹斑斑,长期心肌缺血易反复发生心绞痛,作为警示。而绝大多数年轻人的急性心梗为首次发病,不易引起注意。

年轻人缺乏“心肌缺血预适应”

经历了血管老化,高血压、心脏病的老人,有一个“缺血预适应”的过程。他们在平时就可能出现心肌缺血,身体通过建立新的侧支循环和其他代偿方式,已经相对“适应”了这种情况。

而青年人多没有这个过程,一旦发生心梗,心肌缺血的程度可能更严重,猝死率高。

此外,临床发现很多猝死的人,都曾经历过高强度工作状态。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的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是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人的两倍。

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会让交感神经一直处在高度兴奋状态,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这时心脏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把血液压打入到已经变细的血管中,血管也要承受高压、高速血流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长此以往,心脏和血管都会遭受极大的伤害。

熬夜的危害就更明显了。上述对照研究显示,每晚睡眠时间不超过5小时的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是6-8小时睡眠的人的2.3倍。大量研究报告表明,睡眠时间与各种健康问题之间有显著关联,多种炎症、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都和睡眠不足有直接联系。熬夜刷手机的朋友们,真的不要“作死”了。

此外,猝死也和季节有很大关系。多项研究显示,极端气温的冬夏季猝死发生率要高于春秋季。冬天,人体在低温状态下,外围血管会收缩,血压上升,心脏负荷会增加;夏天,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可能出现缺血缺氧反应,加上体内水分流失,血液黏度上升、循环受阻,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季节交替时天气不稳定,也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比如2012年的冬春交替时节,深圳11天之内就有16人猝死。

某些症状,正是提示猝死的危险所在

虽然有些猝死前没有什么明显的异常情况发生,但大部分人往往有心悸、烦躁、心前区不适、心前区疼痛,只是平时没有引起注意,这正是猝死的危险所在。不少人看来很健康,有的人心脏感觉不舒服不知道上医院,而是认为可能是最近几天太累了,或者吃的不舒服等等,由此导致悲剧的发生。

猝死前最典型症状是心前区、胸骨后持续3至10分钟不等的一种压迫性绞痛,可以伴有向左上肢放射痛,如果超过20~30分钟,往往提示心肌坏死。也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胃疼、背疼,牙痛、心悸、胸闷、头痛、眩晕、呕吐等。

如身体感觉异样,尤其是代谢综合征患者或有冠心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生不明原因的疼痛,如上述不典型症状,再出现明显的胸痛,一定要及时排除心脏问题,马上就医,心肌梗死4分钟内抢救最有效。

如何有效预防猝死?

为什么看起来挺健康的年轻人会突然猝死?因为只是「看起来健康」。

电梯坏了,自嘲说今天可算运动了一次,听说手机屏幕辐射大,换了张绿色的壁纸,凌晨三点转发遥远城市有人猝死的新闻,再给自己定了五个起床闹钟……

很多年轻人生活不规律、劳累、熬夜、吸烟喝酒……身体没有得到充分休息,心脏这个重要脏器易在过度激发的情况下到达极限而崩溃。

就如同一辆机动车,经常跑长途,但又不定期保养,出了小问题也不修理,就可能随时报废。我们的身体也一样,做好以下日常养护,才能不让它处于崩溃边缘。

定期体检

普通人群每年要进行心电图、抽血化验等规范体检,有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心肌病等基础疾病、“三高”、心源性猝死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到医院进行全面心脏检查,评估猝死风险,做出预防和治疗决策。

关注信号

心源性猝死并非没有信号,只是容易被忽视。一过性晕厥、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心慌、腹痛等,尤其是症状持续性、进行性加重,都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先兆。高危人群及有长时间劳累或剧烈活动、情绪过激或持续不佳、过量饮酒吸烟等情况者,要格外警惕,出现相关症状后,尽早就诊,进行病因诊断。

日常维护

控制体重,平时要坚持一周三次左右的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年轻人推荐慢跑、游泳等,老年人可选择快走、打太极等,运动强度一定要循序渐进。

减少久坐时间,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10分钟。避免熬夜,尤其不要带着坏情绪入睡,高危人群更要学会疏解压力和负面情绪。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戒烟控酒。

学习急救

有关资料统计,在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6分钟内到达医院继续抢救的话,抢救成功率可达40%以上。如果身边有人猝死,首先要拨打120,周围有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话可优先使用↓↓

著名急救专家贾大成示范AED操作方法

或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

著名急救专家贾大成示范心肺复苏全过程

最后呼吁大家,每天早睡半小时,少点一顿外卖,每月少喝两杯奶茶,一年做一次全面体检……这些小小的改变,就是你保持健康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