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侃贵州|平塘甲青“干河”河床上的这些坑洞到底是什么?

2021-05-17 10:18:00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

说美玉奇石话物华天宝

侃黔山贵水析鬼斧神工

平塘县多美景,也多奇景、怪景。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平塘的“玉水金盆”,平舟河在平塘县城附近蜿蜒曲折,造就了妩媚动人的水乡美景。但是,当其继续南流进入石灰岩地区时,却马上变出了另一副面孔:河水时而流入溶洞成为穿行于地下的暗河,时而流出地面咆哮于深山峡谷之间,造就了天生桥、岩溶箱状谷、顺河潜流等岩溶地貌。

在平塘县城南面的者密镇甲青村附近的峡谷之中,有一段当地称为“干河”的河段,平时不见流水,仅在洪水季节才有水流过。在《黄果树大瀑布的形成与岩溶作用有关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的文中,我们曾介绍过顺河潜流:在石灰岩地区地面河的下方会形成与地面河伴行的一层溶洞,这层溶洞就叫顺河潜流。当顺河潜流溶洞的顶板垮塌导致地面河与其连通时,流水可以在两者之间“调剂”,枯水季节河水从联通处流入地下,导致地面河下游河段干涸;丰水季节顺河潜流溶洞排水不及,地下水从联通处涌出地表进入地面河床流淌。甲青“干河”就是这样形成的。

令人惊奇的是,在甲青“干河”的河床上分布着大大小小成千上万的“石臼”,大者其中可容数人,小者仅有几厘米直径。更为让人惊奇的是,对这些“石臼”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说道。有的把它称为“冰臼”,说是古代冰川遗迹;有的把它叫作“壶穴”,说是现代流水造就,弄得不少游客一头雾水。

这些“石臼”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是怎么形成的呢?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很多“石臼”里还有一些沙子、砾石。这些沙子、砾石与“石臼”的形成是不是有些联系呢?

我们常常在河面上见到漩涡,这是河水中的涡流现象,是由于河水的差异流动造成的。岩石河床的底部高低不平,对河中流水的阻碍作用各处不同,因而使河流不同位置出现水流速度的差异,且这种差异以河流近底部处最为剧烈,河里流水中的涡流在近底部处也相应地最为强劲。涡流卷动河底的沙砾,对河床底部的岩石进行打磨,可在岩石较为软弱处先磨出凹坑。凹坑一旦形成,涡流就可挟带着沙砾在其中打旋,将其逐渐磨深磨大,从而形成各种大小的“石臼”。

这种由涡流打造出“石臼”的现象绝非甲青“干河”一家独有,而是几乎在所有河床底部为岩石的河流中都可见及,大至长江黄河,小至山间溪流。读者只要注意观察,可有不断发现。

到过黄河壶口瀑布的读者有的可能见过“石窝宝镜”。“石窝宝镜”分散在主瀑飞流区及十里龙槽谷坡岸边黄河古河床岩石面上,大者直径可达1m~2m,深可达2m~3m;小者直径为几十厘米,深约半米。因“石窝”中蓄得有水,看起来像镜子一样,故被称为“石窝宝镜”。“石窝宝镜”的成因与甲青的“石臼”是一样的。

成因搞清楚了,我们再来理清名称的事情。

壶穴和冰臼是两个不同的地学名词,《地质大词典》给出的定义分别为:

壶穴,又称瓯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壶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

冰臼,在冰川作用范围内,由冰川内或冰川下的急流冰水携带石块快速旋转冲击,使下伏的岩层产生旋涡状的深坑,称冰臼。这种螺旋状的涡流洞具有光滑的陡壁,洞底常遗留有磨圆的光滑球状漂砾。

可见壶穴与冰臼都同为急流漩涡挟带沙砾磨蚀河床岩石而成,区别仅仅是急流为一般河水,还是冰川融水。

甲青“干河”河床中的“石臼”,其中还盛有现代沙砾,显然是现代流水挟带沙砾磨蚀出来的,称为壶穴理由很充分,将其称为冰臼,明显比较牵强。

我们在关于梵净山的那一期里介绍过,梵净山地区曾经有过6次冰期,最近的一次在13.3万年前左右。平塘地区是否曾有过冰川活动,目前尚未见到研究成果。即使平塘地区曾经有过冰川活动,13万年前形成的冰臼早已被后来的流水侵蚀作用抹去了痕迹,等不到今天的人们来观察。

涠洲岛上的海蚀壶穴

河流中的流水可以造就“石臼”,海水中的急流是不是也会造出“石臼”来呢?也会的。作者到过涠洲岛,曾在海边看到过潮水和涌浪在海边岩石上“凿”出来的“石臼”并给它们拍下了照片。在地貌学上这种由海水侵蚀而成的“石臼”被称为海蚀壶穴。

水可以挟带沙砾侵蚀岩石形成壶穴,风也可以挟带泥沙对岩石进行侵蚀,形成类似的现象。我国西北地区,狂风挟带泥沙对岩石进行侵蚀,将其雕凿成各种形态,形成所谓的“魔鬼城”,地貌学上称为雅丹地貌。雅丹地貌中有一种叫作风蚀壁龛的现象,是由风挟带泥沙在岩壁上“钻”出来的凹洞。不过,与壶穴不同,风蚀壁龛的开口不是朝向上方,而是朝向水平方向。

风蚀壁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