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下午 独自去了趟秋霞圃

2021-05-24 10:31:52 作者:张旻 来源:上海嘉定 选稿:丁怡隽

前几天一个下午,我独自去了趟秋霞圃。距我上次去见她,大约有一年了。那次我是陪萧萍和谢锦去游园,当我在秋霞圃里告诉她们,这儿曾经做过学校,桃花潭北的碧梧轩曾是我们的音乐教室,谢锦就说,你应该写一部小说,肯定有好故事。猝不及防似的,这话一下就拨动了我的心弦。其实,在我过去的作品中,并没少写这儿的事,有虚构,也有纪实。我对谢锦建议的反应,就好像忽然间发现竟错过了什么似的。

错过什么呢?我之前一直觉得对这儿太熟悉,恰恰就是因为我不仅经历过她,还“写过她”。对一个作家来说,处置一段难以忘怀记忆的方式,最好就是将它诉诸笔端。秋霞圃仿佛早已成为我的“个人收藏”,偶尔翻开它,多半不为自己,而只是为了示之于人。

这回是我自中学毕业后,四十五年来第一次独自进入秋霞圃。如今的秋霞圃,由南大门里面的城隍庙、庙宇后面的沈氏园、北端的金氏园和西侧的龚氏园四部分有机组合而成。在我上中学时,南大门这边是高中部的一栋楼房,教师办公室也在楼里。城隍庙的大殿是学校的体育教室兼校乒乓球队的训练场所。沈氏园是初中部所在地,庭院中央一组假山,当年也在,但后来才知道,其中有一块竟是距今三百多年被传为神物的名曰“米汁囊”的名石。龚氏园当年山枯河干,记得只有一间屋子,但对它印象极深,因为它是学校音乐教室,也是校文艺宣传队的排练场所。金氏园变化最大,当年只是学校的一片操场。

以往我偶尔陪朋友去秋霞圃,虽然里面的变化如此明显,但我似乎总是对变化有点视而不见,我对朋友的解说也总是这么开场:这儿原来是什么什么,似乎希望朋友也无须过多关注眼前的“现象”。事实上,所谓的“原来”,也就是秋霞圃历史中的某一段,且只是与我个人的经历有关而已。长期以来,我并没有意识到自我经验的局限。

这天,偌大的园子里游客寥寥,特别适合我这种心境下的游园。我顺着城隍庙、沈氏园、龚氏园、金氏园的线路,依次游览,在园内逗留了小半天,最后从园子东侧林荫道出园。这一回在我的感觉上,可真是堪称获益匪浅。我不仅看到了许多之前竟似乎没注意的,而且即使是像“米汁囊”这样原本就在的原物,我似乎也才发现,它更像是后来“长”出来的。我甚至也完全不记得有过那棵如今已有250年树龄的引人瞩目的珍稀的榉树。它们似乎都因环境秩序的改变而难以相认。

我走遍了秋霞圃的角角落落,目光总像是不由地在辨认什么,得到的是满满的陌生感。而我所谓的获益,更多正是由这种陌生感而生发的感悟。以我的浅陋,我想到的多的是:秋霞圃仿佛是一本书,她虽已为形形色色的人翻阅过,更有不少人为她写下了“读后感”,其中有的还以匾额和楹联的方式留在园中,甚至也不乏有我这样的人,自以为对秋霞圃作出了值得令人关注的注解和说明,然而,很显然,眼前的这座园子,始终是独立于这些描述和诠释的。她更像是经得起这些,不论它们与她有关无关。

数百年来,她不动声色地承受着种种变迁,承受着繁华和凋敝,甚至承受着对她堪称“惨不忍睹”的伤害。志书记载,1980年代初,秋霞圃原址只剩下一个干涸的池塘、几座光秃秃的假山和一些树木。我们都知道,今天的秋霞圃是经过重修的,不过我们并不会这么看她。仿佛她自身的元气从未消散,这使她重现奇观,与众不同。

对于江南园林,我们最常会有的体悟是:讲究遮隔艺术的她,反而更容易令人感觉亲切。曲径通幽,遮隔之间有惊喜,更显出充满善意的吸引和召唤。那天游客稀少,我特别注意到,身边出现的人影,几乎都像我一样呈现出一种“梦游”状态,寻寻觅觅,东张西望。园内每一处建筑物的墙上都设有标牌说明,每间屋子里也都悬挂着匾额楹联,然而,我也注意到,这些明显不像是游客旨在关注的对象,游客多半还会完全忽略它们。有的屋子里空空如也,只悬挂着一块匾额,游客进入后,对里面唯一的内容却视若无睹。

我想说的是,这就是像秋霞圃这样有来历的江南古典名园的魅力所在吧。她的造园艺术是如此迷人,令人可从其中读到的园林语言,更是以蕴藉丰富、无可比拟的修辞手法,在对高低、大小、曲直、明暗、开阖、收放、虚实等种种对比关系的处置中,体现着完美的平衡和平静,却又直抵人的内心,激发起人心深处超凡美妙的感应。她是现实,又如梦幻。有山有水,又非真似假。是家园,又宛然物外。回廊曲径、水榭角亭,传达的绝非贵气、霸气,而是文气、人气。花径小道、山石屏障,要的不是令你望而却步,而是引人入胜。这里没有引你肃然景仰的巍峨至尊,然而移步换景,处处给你赏心悦目。空空的屋子,或也可以令你若有所获,标牌说明、匾额楹联,可以形同虚设。一种建筑的形制,如此纯净、独立而极富意味,如诗如画,无声胜有声,称之为中外建筑史上的奇观,恐不为过。

何况如前所述,她还是有来历的。传统的江南名园,最初均为私家所建,秋霞圃也不例外。她的问世就像婴儿的诞生,身世和故事与生俱来。另一方面,慕名而至的游客,通常也都戴着有色镜,内心各自怀揣着关于园林的各色人物和剧情。在这个点上,古典园林和游客之间很容易产生互动。游客也许弱于表述,但其寻寻觅觅的情貌已然进入了某种状态。就我个人而言,这种状态令我浮想联翩。我的确有可能会在这儿错过什么,而那会是一个足以独立于时空的关于秋霞圃的故事吗?比如……我不敢在此打比方说明,但内心已不揣冒昧,跃跃欲试。

我不由想到,距秋霞圃西北方向数公里处,有一座今人精心打造的苏式园林——丰德园。我们现在常说,嘉定素有丰厚的园林文化,其依据其实只是在上海仅存的五座古典名园中,嘉定幸占其二。丰德园的问世,的确可以为这种说法添砖加瓦。而我此时感悟颇深的是,在秋霞圃(包括古猗园)和丰德园之间,某种时空转换的感觉似乎显得尤其奇妙:既有由古入今的现世感,也会有昨日再现的梦幻感。这恐怕倒是家乡的园林文化在今天堪称“丰厚”之处。

(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