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恶意揣测一个努力奋斗的少年
“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来自衡水中学的高三学生张锡峰或许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这么一句他本是用来激励自己也用来激励他人的“豪言壮语”,最近却在舆论场上“惊起千层浪”,揣度、质疑与谩骂袭来。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不该如此成为众矢之的。
目前来看,舆论场上有两种声音,赞成者有之,感叹于张同学的热血与激情;反对者亦有之,鄙夷于张同学的“扭曲心理”“人格缺陷”,甚至还恐惧于其将来会“发恨于社会”……负面意见美其名曰是愤慨于“应试教育工厂正在培养畸形人才”,看似站位颇高,实际上也怀有不少恶意。
“乡下的土猪”“大城市里的白菜”,这两个描述无疑是刺激舆论发酵的首要敏感字眼。严格意义上来说,在《超级演说家》这种面向公众的大型节目平台上,这样的励志性话语确实略显偏激与粗粝。然而,话粗不代表“理”就必然粗糙,结合张同学的具体语境,我们可以理解,所谓的“乡下土猪”,大抵是象征着城乡对比之下,农村教育资源的相对稀缺、农村学子的眼界狭窄等;而“城里白菜”则多是代表着寒门学子所憧憬的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广阔的发展机遇等等。相关形容可能略失体面,但背后隐喻确实就是实际,而再联系张同学出生农村、多年受教于农村的实践经历,说出此话显然也是真情流露、实可理解。
事实上,对于这样一句“表述不太成熟”的话语,外界解读可以有很多种,也正是因为有所瑕疵,因此,适当的批评指责也在所难免。但在此之外,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绝对有失公允,反观部分反对者,显然就步入了这种逻辑谬误的“极端”。先入为主,自我强行将“乡下土猪”解读为是演讲者对自己、也是对寒门学子的“矮化与贬损”,简单粗暴地将“城里白菜”认定为是演讲者对社会上拥有优质资源者的“极致褒奖”,实难言足够的客观与公允。
仅仅因为说了一些“表述不太成熟”的话语,便被旁人给扣上了“心理扭曲、价值观畸形”的帽子,甚至被指斥“恐发恨于社会”,必须要说,这样的“罪名”对于一个年仅17岁的少年来说,太重,他不该承担也实在承担不起。这并不是一种“因为他还只是个孩子”式的苍白辩护,而是因为“说错话”很可能只是一种这个年纪的少年们都会有的“年少轻狂”。
试着将心比心一下吧,一个即将迈入人生中第一场大考的17岁少年,在过去3年里,他可能拼搏过近千个日日夜夜,挥洒过无数的汗水与泪水,历经了无数的煎熬与苦痛,如今高考在即,箭在弦上之际,面对紧绷与焦虑,怎么就不能自由随性地说出一句“稚嫩但热血”的心里话?或许这样的“热血”在外人看来无异于“打鸡血”,但对于紧张焦虑的高三党而言,只要能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适当“打点鸡血”又有何妨?
对于张同学的演讲,笔者看了两次。第一次,一个人,或是因为同出生于农村、同历经高三的遭际,本人读出的更多是感同身受。第二次,数百来号人,年级会上,辅导员给我们这群即将考研的大三党“安利”了这个演讲视频。视频完,情不自禁地,整个教室便都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显然很多人也深受感动。
固然,此次舆论的极化,部分自媒体的“断章取义”难辞其咎,但部分网友显然也该反思反思,是否一开始,就是带着最糟糕的自我预判先入为主?是否一开始,就是带着各种偏见与“有色眼镜”看问题?
还不到2天,17岁的少年便将奔赴高考的战场,值此之际,笔者想还是想奉劝一句:对一句鼓励性话语“无限歪歪”,恶意去揣测个体,既是给他人“造难”,也是让自己“心累”,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