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陆家嘴 “走”红色路 “学”百年史!这样的行走阅读 爱了
从烂泥渡,到金融城;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从低矮棚户区,到城市“天际线”……浦江东岸的陆家嘴,不仅是上海最具魅力的地方,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更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作为“颂建党百年辉煌 览浦东红色文博”2021浦东文博宣传月的重要活动之一,6月5日上午,“开发故事,红色梦想”行走阅读活动从陆家嘴中心绿地启程。在上海市“建筑阅读”文化志愿者、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副教授周培元带队讲述下,市民途经的一幢幢陆家嘴建筑,如同一本本值得品读的书,串起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史。
此次行走阅读的出发点——陆家嘴中心绿地,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前,这里生活着3500余户居民。然而,规划者秉持着百年大计,在仅1.7平方公里的小陆家嘴,“舍得”了这片黄金宝地, “换回”了10万平方米的“城市绿肺”。
站在绿地正门处,以去年新添的“三牛”雕塑为背景,周培元与参加活动的20余名市民合影。“三牛”既象征着浦东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精神,也为2021这个牛年带来好兆头。
离开绿地,一路向西,“厨房三件套”直插云端,尽收市民眼底——它们分别是1998年落成、420米的金茂大厦,2008年落成、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2016年落成、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不断刷新的上海城市天际线,也构筑起了陆家嘴国际金融中心的形象标杆。“上海中心37层的观复博物馆和52层的朵云书院,都是非常值得前去体验的地方。”周培元说道,“陆家嘴就是这么一点一点长高,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
如果说高楼是陆家嘴的“面子”,那么金融是陆家嘴的“里子”。活动队伍折转向东,在世纪大道、浦东南路路口处,抬头仰望“浦东开发,金融先行”的代表之一——2002年竣工的浦发大厦。周培元介绍了浦发银行的历史:1992年,浦发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上世纪90年代末,浦发银行将总部搬入了外滩12号建筑,该建筑前身是1923年建成的汇丰银行大楼。
陆家嘴的浦发大厦,就继承了汇丰银行大楼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采用横纵三段式划分,大楼门前那对端坐的英国风格铜狮,也摹仿自外滩12号,直观展现上海的“文化东进”。而紧邻浦发大厦的上海证券大厦,于1997年迎来了上交所进驻,成为另一座跨江东进的重要金融机构。
陆家嘴能成为如今的金融城,谁又是其中的“领头羊”?答案很快在活动中揭晓:一幢形似太师椅般的雄伟建筑,端坐在浦东大道、浦东南路交叉口,这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大楼。周培元穿插了一段1995年6月18日在此发生的故事:大楼落成启用典礼上,当时的浦东新区管委会向银行方面赠送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小山羊,表达出了对这只“金融领头羊”的无限期望。
“一段时间里,吉祥寓意的动物礼物,成为浦东的一大特色。”周培元笑着说,八佰伴收到的是“企鹅图”,上交所收到的是牛熊搏斗塑像、泰华国际银行收到的是大象雕像、招商银行收到的是雄鹰木雕。
随后,人群走进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原点——浦东大道141号的浦东开发陈列馆。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上海市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就在这座原属于浦东文化馆的小楼前挂牌成立。
陈列馆内部,丰富藏品让观众感受到“老开发”们的艰苦办公环境。指着藏品中的一张印有“浦东中心医院”字样的饭票,周培元介绍,30年前,浦东开发办没有食堂,只好与对门的浦东中心医院(今东方医院)协商,开发办人员到医院食堂搭伙。“这里被命名为141号,是因为‘老开发’认为:浦东开发一是一,二是二。”周培元认为,“浦东就是这么实事求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路线越走越长,历史越溯越远,队伍从浦东大道向北转入即墨路,在黄浦江畔来到了此行的终点——船厂1862。该建筑的前身为建于1862年的英商祥生船厂,设计师在不破坏原有结构的前提下,按照可识别性、可逆性原则,将其更新为工业风的艺术商业空间。
船厂1862外新设了多块展板,一段围绕着建筑的红色历史,随之浮出水面:1925年11月,这里建立了祥生船厂党支部,成为上海机器业中第一个中共基层支部。这里还涌现出了以杨培生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与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周培元介绍,值此建党百年之际,把以往的陆家嘴行走阅读路线进行调整优化,使它成为一条“红色之路”。
通过这次活动,也让不少市民感慨万千。刘女士表示,她从7岁起,在东昌路附近住了31年,完整经历了浦东开发史,再次行走陆家嘴腹地,令她感到今非昔比:“小时候,陆家嘴没有高楼,但有许多很低矮的私房。”活动中还有不少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党支部的党员。忻女士说,行程中的建筑,她几乎每天都会走一遍,“但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些楼宇中,竟也蕴藏着这么多红色历史,陆家嘴让我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