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潜艇部队成立54周年|承前启后的035型,为AIP技术打下基础(二)

2021-06-21 13:52:38 作者:夏阳 来源:东方网·演兵场 选稿:顾爽

编者按:1954年6月19日,解放军第一支潜艇部队在正式组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训练,解放军潜艇部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具有相当规模和能力的重要力量 。仅以常规动力潜艇为例,我国已经经历了转让制造、仿制改进和独立研制的发展历程。近期,演兵场将分几期简单回顾一下中国常规动力潜艇的发展历程。

东方网·演兵场6月21日报道:在上一篇文章《艰难起步,将仿制舰噪音水平下降12分贝》中,我们讲述了03型潜艇、031型和033型潜艇的故事,也是中国常规潜艇从转让制造再到仿制改进的历程。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035型潜艇上,虽然和前型033型长得“差不多”,但该舰称得上是国产常规动力潜艇“模仿抄袭”走向“自主创新”的关键角色,迈出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

通过035型潜艇的研制生产过程,中国解决了潜艇内几十套系统的国产化替代,以及各个子系统的优化升级,将033潜艇存在诸多问题逐步解决,真正具备了以国产化设备生产常规潜艇的能力,也奠定了我国此后独立设计生产常规动力潜艇的基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035系列积累的经验技术,就没有先进的039系列潜艇。

1967年,中央军委批准701所以033型为母型设计第一代国产中型常规动力鱼雷潜艇——035型潜艇,北约称之为“明”级潜艇。海军对这型潜艇提出了较高的战术技术指标,例如水下航速要比033型改进型提高40%。

仅仅是速度提高这一项,035型潜艇就做出了诸多改进:首先从改进潜艇线型和减少潜艇阻力方面,采用直型艇艏,斜尖型艇艉的线型,调整艇的长宽比,合理布置上层建筑的管路和阀件,缩小甲板的空间,减小甲板的宽度,改进流水孔的形式和布置,使潜艇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其次,在整个动力系统方面,承担水下动力装置设计的712所设计了大功率推进电机和相应的控制设备,由湘潭电机厂试制。选用陕西柴油机厂试制的中速柴油机,并将蓄电池组增加到4组,加大了水下动力装置的功率,同时还设计出高效率螺旋桨。

035型潜艇长76米,宽7.6米,水上排水量1584吨,水下排水量2113吨,半水滴型艇体,为单轴、单桨、双板舵。该级艇外形最显著的特征是尾部水线上有一个小垂直舵,显示了其与众不同的推进装置。

在那个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的特殊年代,兼顾实验性质的035型潜艇的生产的周期较长。不算上后续的升级改造,035型潜艇主要有4个子型号:初代舰ESSC型,经过修改设计至1979年期间建造的为ES5D型,1983年后大规模更新艇载设备的为ES5E型,以及2000年后生产的深度改进型。

035型潜艇下潜深度达到300米,水面航速15节,水下航速18节,9节速度续航力为7500海里,10 节航速续航力达9000海里。035型的武器为16枚鱼雷 ,这是中国的第二代鱼雷,其射程、灵敏度、反应时间都较033型使用的鱼雷更先进。

035型潜艇首艇(舷号232)1969年10月在武昌造船厂开工建造,1971年7月下水,1974年4月交付海军使用。第二艘(舷号233)由江南造船厂于1972年9月下水,1974年11月服役。也就是ES5C型。

根据试验结果和部队要求,武昌造船厂对第三艘艇(舷号342)进行了修改设计,称为ES5D型,也就是035A型,1979年开工,1980年6月建成,1982年12月24日服役,并作为035型艇的定型标准。

1983年12月30日,自行研制的035型中型常规动力鱼雷潜艇进行了国家鉴定,证明其快速性、操纵性、适航性、水下续航力及水下辐射噪音等性能均比仿制的033型改进型有较大的提高和改善。期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暂停,1987至1990年期间,又建造并服役了3艘ES5D。

1985年开始研制改进提高型ES5E型,也就是035G型。首艘035G型(舷号352)1988年8月在武昌造船厂开工建造,1989年下水,1990年12月服役,1993年定型。1990至1999年共建造了12艘035G型艇。

值得一提的是,有消息称1999年11月服役的最后一艘039G型潜艇加长了2米,用以测试斯特林发动机,为后来039A上布置的AIP系统打下基础。

老兵不死,只是在不断凋零。在本世纪初,在039型潜艇和基洛级潜艇陆续服役的情况下,我国依旧研制生产了一定数量的035系列的深度改进型——035B型,其最大的外部特征就是采用了消音瓦技术,一改之前老式潜艇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