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人为你讲述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2021-06-28 11:28:01 来源:上海杨浦 选稿:吴怡闻

6月11日,教育部“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庆祝建党百年高校示范微党课上线。首期微党课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4所高校的党组织书记和师生代表共同讲述。网络直播点击量220余万次,共吸引700余万高校师生和网友在线观看学习。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会同“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师生,以“追望大道明理笃信”为主题,以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为主线,讲述“宣言中译建党伟业”、“南陈北李选择望道”、“催生伟业与党同行”、“真理光芒薪火相传”等党史故事,带领大家感受“红色中华第一书”,感受“信仰之源”,为革命先驱、知识分子、劳苦大众带来“真理之光”。

据悉,近期“红色校史”“爱国力量”“革命精神”多期示范微党课将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央视频、共产党员网、微言教育、全国高校思政网和B站、抖音、快手、百度、微博、微信视频号等多家网络平台联合播出,持续展示高校党员干部师生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进展成效,营造党史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年内,教育部将遴选部分示范微党课参加中央组织部“党课开讲啦”活动。

焦扬:宣言中译建党伟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1920年8月,老校长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沪出版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也为迄今116岁的复旦大学植下了赓续百年的红色基因。去年6月27日,在《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高度评价了望道先生首译宣言全本的重大意义,勉励青年党员“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今天我们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以《追望大道,明理笃信》为主题给大家带来一堂沉浸式的微党课。

首先我们说《共产党宣言》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思想理论的逻辑起点。《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

《共产党宣言》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人才支点。正是因为有了中文版《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催生出了中国第一批共产党员、第一批共产党组织,为组建一个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必要的组织基础。中华民族从此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最强有力的主心骨、最正确的领导核心。

最后我想说,《共产党宣言》更是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精神原点。习近平总书记说,《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可以说,《宣言》这本薄薄的册子是我们党宗旨纲领的理论起点、是我们党初心使命的精神源头。

周晔:南陈北李选择望道

经过五四运动,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党的缔造者已经认识到随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宣传马克思主义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1920年2月,陈独秀离京赴沪建党前,特地通过李大钊从北大图书馆借出《共产党宣言》英文本,可见,中国共产党人把翻译出版《宣言》当作建党的思想理论准备。

陈独秀到上海后,会见了申城马克思主义刊物的负责人,在商讨建党伟业的议题中,首要就是《宣言》中译问题。这和《星期评论》李汉俊、沈玄庐等的想法不谋而合,并由戴季陶提供了从日本带回的日文本《共产党宣言》。商讨中,《宣言》译者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外文要好,特别是日语英语要熟练,二是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三是全篇能用当时年轻人和老百姓使用的白话文翻译。此时,《觉悟》主编、复旦国文系教员邵力子推荐了浙江一师的陈望道,这位29岁的浙江同乡精通日文和英文,具备马克思主义常识,又是新文化新文字运动的倡导者和改革派。由他执笔翻译,可谓“能堪此重任者,非杭州陈望道莫属”。

唐荣堂:催生伟业与党同行

在完成《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后,陈望道回到上海,与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以《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为依据,讨论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社会改造问题。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建立,陈望道是重要成员。受党委派,陈望道参与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工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任书记俞秀松就是陈望道在浙江一师任教时的学生。

此后,陈望道又来到复旦,成为一名青年教师。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他和他的复旦同事邵力子一起,将国民党主办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发展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为建党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陈望道担任了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在他的领导下,上海的党、团员们开展了大量的革命活动。由陈望道创作的《太平歌》中这样唱道:“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这才是共产社会太平国”。

方晢伊:真理光芒薪火相传

陈望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先驱。受陈独秀的邀请,陈望道加入了《新青年》编辑部并和陈独秀一道将《新青年》“改组”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宣传阵地。1920年12月,陈独秀前往广州主持教育工作,委托陈望道主持《新青年》编务。在陈望道主持编务期间,《新青年》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刊物向马克思主义刊物的重要转型,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实际上的第一份党刊。

陈望道非常重视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入到广大群众中。为了让先进青年更充分地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陈望道亲自到外国语学社、平民女校讲授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为了让工人更多地接受马克思主义,陈望道参与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工人刊物《劳动界》,并主持编务工作。为了让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妇女运动更好地结合,陈望道主编了《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

今天,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50多名青年党员志愿者走上讲解岗位,接过传承百年的火种,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讲述这段寻真理的故事;以青年的声音和力量汇聚星星之火,将真理的火种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