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一生只做一件事 为祖国和人民创作
东方网记者解敏、刘昊、孔文龙7月2日报道:总有那样一段旋律,不论你身在何方,每当它在耳边奏响的时候,眼前就会浮现出五星红旗升起的模样,提醒你,你是一个中国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红旗颂》的旋律深深印刻在每个中国人血液里。
6月29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上影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在获勋章后说:“作为一名老战士,一名电影工作者,我要感恩党对我的培育,感谢党给我崇高的荣誉,我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继续为党、为人民写作,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感恩:在我的生命里,党就是我亲爱的母亲
10岁随父从军,唱歌演戏为新四军鼓舞士气;15岁入党,70多年矢志不渝践行誓言;20岁初习作曲,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启音乐人生;35岁写就成名曲,一部《红旗颂》成为新中国乐坛经典;70余载音乐人生,佳作无数,见证祖国和时代的变迁;90多岁,仍醉心创作,壮心不已……作曲家吕其明的传奇经历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部催人奋进的生动教材。
今年91岁的吕其明回忆自己在半个多世纪前入党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1945年,父亲吕惠生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时年43岁。在走向刑场的时候,他高呼中国和平民主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用他最后一腔热血表达了对党的忠诚。在父亲的精神感召下,同年9月,15岁的吕其明在一位老乡家里,在一盏老油灯的照耀下,在党旗下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我的生命里,党就是我亲爱的母亲。这一辈子,我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践行着当年的入党誓言和承诺,用我的笔来歌颂党,歌颂祖国和人民,歌颂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把心交给党、交给祖国,书写这个伟大时代,是我终身的天职和使命。”
自豪:七天写成《红旗颂》
《红旗颂》是吕其明1965年时的作品,当时是为了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而创作。它以开国大典为背景,描绘了天安门上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雄伟庄严的情景。吕其明对于“红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成长经历为这首曲子打下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硝烟弥漫的战场、奋勇杀敌的战士、战旗在前赴后继的战士们手中接力、父亲的英勇就义、天安门城楼前红旗的海洋、检阅时势不可挡的英雄步伐,这些场景令他内心澎湃汹涌。彼时彼刻,“红旗”在他的心中已然融化成一个崇高而伟大的象征。
整整七天,吕其明夜以继日,饱含热泪、奋笔疾书,从他心里流淌出了一部献给父亲的赞歌、献给先烈的赞歌、献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中国革命的赞歌。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也是迄今中国音乐舞台演奏率最高、媒体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半个世纪以来,《红旗颂》无偿地、不计其数地被人们演奏。吕其明始终认为,能被广大听众所接受、所喜爱、所钟情,就是他最大的希望和追求。“他们的认可与赞许是我最大的欣慰,也是对我最高的褒奖。”
在此后长达54年的时间里,吕其明精益求精地对作品进行了不计其数的修改。最终于2019年定稿,并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一年5月26日,也是吕其明90岁生日。
回报:分秒必争 给后人留下多一点作品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国门打开,随着电影创作题材愈加宽泛,吕其明的创作也跨入了又一个新高峰,音乐风格也更加多元。他先后为电影《庐山恋》《城南旧事》《雷雨》《子夜》《焦裕禄》等影片配乐。
90年代以来,吕其明陆续创作了管弦乐组曲《雨花祭》,弦乐合奏《龙华祭》,交响组曲《使命》。2020年,鲐背之年的他仍然满怀赤诚,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吕其明看到了全国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他深受感动,以电影《白求恩大夫》原创音乐为素材,创作单乐章的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赞颂祖国抗疫壮举,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我只要一息尚存,就想分秒必争地给后人留下一点作品。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生的晚霞依然是美丽的、精彩的、有意义的。”如今,91岁高龄的他依然有空便会待在书房里,用心创作。
一生只对一事深情,那就是用红色旋律伴随时代的脉搏跳动,融入社会的和鸣,谱写对党的忠诚赤胆,倾诉对祖国深沉的爱意。作为一名有着76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始终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发光发热,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体验生活的创作传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激情和忘我的精神,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一个大写的共产党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