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大脑”为海淀防汛装上“千里眼顺风耳”

2021-07-14 09:05:00 来源: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海淀区水务大脑水旱灾害防御系统

工作人员正在后台操作监控画面

海淀“水务大脑”是海淀“城市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城市大脑”统一规划引领下,率先启动建设的智慧分脑,由水资源、水生态、水工程、水行政、水安全“五个水”业务模块构成,可实现水资源合规使用、水环境智慧监管、水利工程智能控制、涉水案件联动处置、防汛智能调度。记者从区水务局获悉,海淀“水务大脑”精细化和智慧化功能全面提升,在7月11日—12日应对强雨天气的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24小时实时感知 全区99处易积滞水区域内积水

据了解,水安全模块——水旱灾害防御驾驶舱整合了海淀区44个雨量站、24个河道水位站流量站、99个积水监测(识别)点、万余个分布在河道及城区的视频监控点等的监测数据,汇聚了水务、气象、城管、人口、社会经济指标等业务数据,运用重点区域洪涝预测、防汛现场实时连线调度、跨部门会商指挥等系列信息化措施,构建防汛工作智慧管理体系,旨在让数字化感知跑在暴雨之前,智慧化决策跑在内涝之前。

据区水务局副局长宋强介绍,去年7月下旬,海淀区“水务大脑”水旱灾害防御系统完成一期阶段性测试并正式上线,极大地提高了应急抢险的效率。“今年,为进一步提升水务防汛应急处理指挥调度能力,海淀‘水务大脑’从‘精细化和智慧化’两个方面入手,工程手段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双管齐下、同步治理,真正实现精准预测、智能分析、科学指挥、快速响应。工程手段是通过管网疏通等措施增加排水能力等消除客观积水因素。技术手段是在一些短临超标降雨情况下,通过应急处置,以减少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和损失。”

“在去年基础上,水旱灾害防御驾驶舱进一步整合了市水文总站、北排集团共31个雨量站数据,并搭建了积滞水点积水水深预测分析模型”宋强介绍,“可根据气象短临预报、降雨趋势、水情趋势、重点部位排查等相关信息精准预测未来24小时、12小时、2小时内预报降雨下积水范围、受影响人口以及受影响道路和积水深度,为提前处置布控提供决策参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预测能力。”

今年,为提升积水风险感知能力,水旱灾害防御驾驶舱与市水务局、区城市指挥中心深度对接,成功整合市、区部门道路积水监测(电子水尺)数据,把原本的80个电子水尺,扩充到了现在的129个,利用AI图像识别计算技术及监控系统,对全区101个摄像头进行了智能化AI改造,对采集的实时数据与人口、交通、气象等数据进行智能协同分析,并调取历史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可对全区整体路网积水点进行自动识别和自主报警,实现全区99处易积滞水区域内积水24小时实时感知。

电脑代替人脑 实现“挂图作战”和“精准调度”

为彻底改变以往费时耗力的防汛工作模式,在去年系统运行基础上,海淀今年重点强化信息化支撑辅助作用,打通了防汛“预判—告警—响应—处置—反馈”这一全流程闭环处置链条,引入了百度智能语音系统,并进行预案关联分析。在产生防汛事件时,系统会实时调取下凹立交桥、易积滞水点等各点位现场监控视频、周边雨水的汛情信息,并实时连线距离最近的抢险队伍,根据事态发展动向、抢险车轨迹,结合交通实况,智能规划最优抢险路线,实现了指挥“挂图作战”和作战指令“精准调度”,初步实现由电脑代替人脑的智能化应用,向水务大脑智能化建设迈出了可贵一步。

今年,水旱灾害防御驾驶舱补充了积水事件上报功能,并同步对接了区IOCC(城市运营指挥中心),通过IOCC统一调度实现同区、街镇三级信息、共享、人员力量互动互补,并有效进行气象、雨情、水情、工情、灾情综合分析,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积水情况,第一时间调度,第一时间处置,实现了从“被动扑火式向主动预防式”的管理转变。

“全区在晚上五六个小时之内,同时形成了十处的积滞水点,其中G7桥下面的一个涵洞,形成了一个20厘米的积水,积水也比较深,我们通过之前的模型预测,提前就把抢险队伍部署到沙阳路附近,在我们的电子水尺发现了积水以后,抢险队伍基本5分钟之内就到达现场。”宋强就应对此次强降雨天气举例说明,“精准预报、智能分析、准确调度、快速响应,这就是‘水务大脑’的最大特点。”

未来,海淀区“水务大脑”建设将不断深化,逐步完善水安全模块,开发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工程、水行政模块建设,高质量完成智慧水务平台,打造具有海淀特色的水务智慧化管理新模式。(记者 谢春阳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