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推车推出的生命大坝 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松涛“170”文化广场

2021-07-19 15:36:47 作者:梁振文 来源:南海网 选稿:朱燕亮

点击进入专题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7月18日消息(记者 梁振文)170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但在老松涛人心目中,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讲述的是一个人力胜天的壮举。7月18日上午,参加“海南奋进 世界共享”——2021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一周年全媒体海南行暨交流推介活动的嘉宾们来到位于儋州市的松涛水库,了解松涛水库建设历史,乘船游览水库美景,参观松涛“170”文化广场。

7月18日,媒体采访团走进位于儋州市的松涛水库,参观松涛“170”文化广场。记者 李昊 摄

7月18日,媒体采访团走进位于儋州市的松涛水库,参观松涛“170”文化广场。记者 李昊 摄

松涛“170”文化广场地处儋州南部兰洋镇番加黎族苗族聚居区,这里民俗民风淳朴,是革命老区之一。同时,它还处在海南中部琼中、白沙、儋州三市县结合部,周边市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交通十分便捷。往南50公里可达白沙县城、莺歌岭国家自然保护区;东20公里可达三月三黎族发祥地,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鹿母湾瀑布等;北面20公里为兰洋温泉度假区和30公里为儋州市那大镇;西与南丰镇松涛库区管理区融为一体,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俯瞰松涛“170”文化广场。记者 李昊 摄

上午11时许,全媒体采访团来到松涛大坝上的“170”文化广场。该广场于2013年动工兴建,2014年竣工,占地12000平方米。广场内有:建库时期的水泥碾子、新建的松涛水库建库者雕像及文化长廊等广场的文化长廊上,详叙了当年建设的艰苦,展示了当年建库历史和水文化精神文明建设。

7月18日,媒体采访团走进位于儋州市的松涛水库,参观松涛“170”文化广场。记者 李昊 摄

“170是一个高度,当时没有大型器械,没有水泥混凝土,建设者们依靠手推车,用‘土办法’将土一层层压实,最终筑起了大坝。”松涛大坝管理区书记、主任张祖洪介绍,上世纪50年代,海南多地干旱,土地无法耕种。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和国内对橡胶的迫切需求,1958年7月8日,松涛水库开始施工。按照要求,松涛水库建设要一年拦洪,二年蓄水。

“当时国民经济困难,又没有重型机械,能依靠的只有人力。”河北新闻网编辑集丹敬佩地说,不管是艳阳,还是雨夜,建设者们昼夜不停地向大坝进土,人停工不停。没有压土机,就用平碾进行压实,遇到黏性土料,就用羊角碾。

7月18日,媒体采访团走进位于儋州市的松涛水库,参观松涛“170”文化广场。记者 李昊 摄

张祖洪表示,当时工地的山头上,土场边到处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如火如荼。1959年2月,那时松涛水库建设已经实现大江截流了,但此时导流洞还没有挖通,导致了南渡江水位一天天上涨,最危险时围堰高度146米,而水位已达144米,与此同时海南的汛期又日见逼近。经专家测算,只有赶在汛期前将大坝筑至海拔170米高度,并配合导流洞泄洪,才能确保抵御洪水。1959年5月,进入汛期雨量不断增加,加之国家经济困难,当时民工口粮由每月42斤减为38斤,干部口粮从每月28斤减为24斤,油肉也相对减少,施工人员体质下降,出现浮肿、肝炎、夜盲等症状。

1959年8月5日,主坝按时填筑到海拔高程170米,这标志着工程取得第一期拦洪工程的伟大胜利。

7月18日,媒体采访团走进位于儋州市的松涛水库,参观松涛 “170”文化广场。记者 李昊 摄

60多年来,松涛大坝像战士一般守护着身后的天湖,成为了海南经济特区建设的先锋和发展后盾。60多年后的今天,松涛大坝依旧生机勃发,它不仅没有老去,反而更加显得雄浑壮阔,伟岸魁梧。

7月18日,媒体采访团走进位于儋州市的松涛水库,参观松涛“170”文化广场。记者 李昊 摄

“海南奋进 世界共享”——2021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一周年全媒体海南行暨交流推介活动从7月16日持续至7月23日。八天时间,从北到南,来自全国各地的全媒体编辑记者们将深入海口、琼海、万宁、儋州、琼中、五指山、乐东、三亚等市县,实地体验海南滨海度假、美丽乡村、热带雨林等旅游产品,感受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新面貌。

此次活动由海南省委网信办指导,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承办,海南省水务厅、海口市旅文局、三亚市委宣传部、万宁市委宣传部、五指山市委宣传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乐东黎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协办,碧桂园海南区域、三亚海旅免税城、三亚市天涯海角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三亚海昌梦幻海洋不夜城、三亚大悦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三亚火车头餐饮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