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全国地下空间创新大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子荣获第二名

2021-07-22 22:37:00 作者:王珂钰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6月17-18日,地下空间绿色发展高峰论坛暨第二届全国地下空间创新大赛颁奖仪式在武汉召开。

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师李涛、贺丽洁指导,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2016级本科生张佳璇、建筑学2016级本科生王珂钰、建筑学2017级本科生刘菊、城市地下空间工程2018级本科生喻仕成、刘浩然、于续楠设计的作品“基于地铁系统与综合管廊的城市地下物流系统”获得念设计组第二名。

团队导师及成员合影

01

指导老师

李涛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青年英才。

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系主任,该系党支部书记。从事城市地下工程、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贺丽洁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天津大学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从事绿色建筑、生态城市、人居环境(都市农业)等方面的研究。

02

参赛队员

张佳璇 建筑学2016级

中共党员,已保研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曾获校级优秀学生特等奖学金、北京市建造节一等奖、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特等奖、北京市大学生建筑结构设计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等。

喻仕成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2018级

现任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新媒体副主编,多次获校优秀学生奖学金。

王珂钰 建筑学2016级

中共党员,已保研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曾获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特等奖学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银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二等奖、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外研社杯·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二等奖等。

刘浩然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2018级

中共预备党员。

曾任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多次获校优秀学生学金。

刘菊 建筑学2017级

中共党员。

曾获校级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特等奖、谷雨杯全国大学生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设计三等奖、北京大学生建筑结构大赛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地下空间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啦啦操比赛团体三等奖等。

于续楠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2018级

曾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学生艺术团管弦乐团副团长,参加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

曾获丰利疫情励志奖学金、金诚信励志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

03

竞赛概况

我国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求与规模最大的国家。本次竞赛旨在激发地下空间相关技术人员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水平,创新引领地下空间发展。大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对于解决城市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04

设计方案介绍

本系统旨在解决目前的“大城市病”所带来的物流交通问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地面交通能力日趋饱和,传统货运的效率和速度受到了较大影响。

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地铁和综合管廊的地下物流系统。减轻地面交通压力,提高城市货运的时效性和连贯性,同时结合地铁、综合管廊两大体系,降低建设及改建成本,提高设施利用率。

一方面,对现有地下空间结构进行创新性改造;另一方面,打造出一种新型的物流模式。系统主要适用于经济发展较为充分的大型城市,尤其适用于地上交通压力巨大的人员密集型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

该设计分为地铁段和管廊段:

地铁段:改造现有地铁系统进行货运,包括货运中心发车站、地铁隧道段、地铁—管廊中转站。

管廊段:划分为货运区和管线区。货运区,将负已分拣的货物运到社区;管廊区,铺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等市政管线。

起始货运中心示意图

货运终点示意图

地铁段与管廊段通过“地铁—管廊中转站”进行连接,中转站结合现存地铁站结构,采用暗挖法在地铁站下层空间进行施工。货运车辆和地铁车辆将在此进行分离,地铁车辆正常行驶进入地下二层,货运车辆通过变轨驶入地下三层的中转站进行装卸货。最终,货物经过智能分拣,通过管廊运输到街道。

货运中转——管廊运输节点效果图

地下货运中转站——终点站俯视图

地下地铁——管廊中转站剖面

货运区间与综合管廊结合处

基于此设计,城市内货运运输可完全置于地下,不挤占地面空间。物流流程也得到简化。有效解决了大城市地面交通紧张的问题,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通过统一规划节省建设及改建成本,提高了城市物流的速度与效率。

05

汇编刊发作品集

在经过管廊及地下空间专委会初评、全国地下空间领域专家复评、网络投票以及专家会议评审(线上答辩)后,大赛组委会对75项优秀作品在本次高峰论坛上进行了表彰。获奖作品已汇编成《第二届地下空间创新大赛入选作品集锦》。这些作品激发了地下空间相关技术人员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升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水平,达到了创新引领地下空间发展的目的,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来 源/王珂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