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昔日陆家嘴的“守护神” 这个楼道里的美术馆你看过吗?

2021-08-10 16:40:11 作者:曹之光 来源:浦东发布 选稿:丁怡隽

走进浦东开发陈列馆参观的市民,总是被展陈中的一组陆家嘴“最萌身高差”模型所吸引:它们分别是中国第一高楼——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以及昔日的浦东第一高楼——仅有24米高的东昌路消防瞭望塔。

可你是否知道,业已消失的东昌路消防瞭望塔,其实也是一代浦东人的回忆?8月8日,“瞭望塔上下”东昌大楼楼道美术馆首展正式开幕。展览将紧邻瞭望塔、与塔尖持平的东昌大楼7楼楼道作为展厅,原驻守东昌瞭望塔的消防战士、现浦东新区档案学会副秘书长赵解平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变迁,就在这楼上楼下、窗里窗外……

重现 昔日陆家嘴的“守护神”

在车水马龙的浦东南路东昌路路口,坐落着一幢13层高的商住两用楼,它就是位于东昌路600号的东昌大楼。在陆家嘴摩天高楼掩映下,灰黄色调的东昌大楼显得并不起眼,很难引起来往行人的注意。而在34年前,东昌大楼刚刚建成的时候,却是陆家嘴的全新制高点——一旁1951年建成的东昌路消防瞭望塔,自此变作“小弟弟”。

即日起,戴上口罩,测量体温,扫描随申码,市民便能搭乘电梯,来到东昌大楼7层,走进这座上海绝无仅有的楼道美术馆。市民迎面看到的,便是根据赵解平回忆制作的东昌路消防瞭望塔模型。这是一幢附有塔楼的建筑,塔楼共有8层,约24米。而模型背靠的窗口,正对着浦东南路、世纪大道交叉而成的三角地,如今这里坐落着南洋商业银行大厦。

“瞭望塔的旧址,大约就在银行大厦前红绿灯的位置。”指着窗外的景物,头发灰白的赵解平说道,过去与现在宛如在他眼中交叉重叠。

1976年,赵解平还是个刚满18岁的小伙子。在接受新兵团集训后,这年6月,他被分配到上海消防总队消防第一大队东昌中队服役,成为一名瞭望兵。他当时就住在这瞭望塔的7楼,而8楼的瞭望台则是他的值班岗位。

“当时,瞭望塔就是雄冠陆家嘴地区的最高建筑。”赵解平介绍,他站在塔上看浦东,浦东的人就在地上看他,十分引人瞩目。从瞭望台放眼望去,浦东南路以西主要是工厂和居民的危棚旧屋,浦东南路以东两三百米,就进入了农村地区。

赵解平记得,站在瞭望塔上,白天,浦东可谓是阡陌交通,一览无遗。可到了夜间,就面临了难题:如何在漆黑一片的农村地区,通过星点火苗,获悉需要前往救火的准确地点?他介绍,当时瞭望战士制作了一个圆盘,上面标注了附近各区域的位置。平时就通过位置投影的方式,来练就一身判断各区域准确位置的本领。

在那个公用电话都稀少的年代里,东昌路消防瞭望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消防战士曾无数次在第一时间发现火警,及时拉响警报,为国家、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抢救 “浦东南路807号”门牌

在瞭望塔下,战士操练飞人滑绳、参与社区劳动、邀请小朋友进军营开展拔河等共建活动……在楼道美术馆的展墙上,观众还能通过数十幅黑白老照片,了解昔日东昌消防队战士的工作与生活,以及背后的军民鱼水情。

这些老照片,同样由赵解平提供。赵解平自小热爱美术和摄影,大约在他入伍的第二年,他购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海鸥205相机,这几乎相当于他两年的全部收入。有了这件宝贝,他此后为战友、特别是出生在农村的战士拍摄了许多照片。

“每到节假日,战友们便会花1.08元购买副品胶卷,或者0.75元购买次品胶卷交给我,说有父母或者亲戚朋友来看望他,让我帮忙拍摄。”赵解平笑着说,当时摄影耗材很贵,每个人都不宽裕,因此战友们都出成本费,让他负责冲洗、印制放大成照片。战友们取完照片,底片就留给了赵解平。就这样,他慢慢积累了一批珍贵的影像资料。

1982年,赵解平结束了消防兵生涯,复员调入了自行车厂,并开始接触档案工作。当时也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浦东陆家嘴的高度不断刷新,瞭望塔的视线也被阻挡了:1986年,东昌路浦东南路口盖起了邮电大楼。1987年,13层的东昌大楼打破了陆家嘴高度纪录。1989年,张杨路浦东南路口盖起了24层的天后宫大楼,东昌路上盖起了东园公寓。1991年,两幢上船大楼等高层建筑相继竣工使用……接下来,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开发故事了。

1992年,赵解平进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现陆家嘴集团)。回到这片他曾经守护过,此时已在变化中的土地,赵解平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这里的宏图伟业,如果能实现,当真是不得了!”于是他再次拿起相机,亲眼见证并记录下陆家嘴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此同时,东昌路消防瞭望塔从当初的“大高个”变为“小不点儿”,很难再发挥观察火情的作用了。1995年,东昌路消防瞭望塔正式被停用,1997年,上海市消防局正式撤消了上海所有消防中队的消防瞭望班,全市的消防瞭望塔至此全部退出了上海的历史舞台。

为给世纪大道建设让路,1999年9月13日,瞭望塔被爆破拆除。为了留下这宝贵的影像资料,赵解平特意到八佰伴花了6666元,购买了一台索尼摄像机。他登上东昌大楼13层,用三脚架架好摄像机,在预定爆破前两分钟开始拍摄,手中的单反相机也调到了连拍档。根据赵解平的建议,东昌消防队的门牌也被提早抢救下来,移交陆家嘴集团档案室保存。在楼道美术馆里,就滚动播放着瞭望塔爆破的影像,以及这张门牌的照片——浦东南路807号。

打造楼道里的美术馆

走进楼道美术馆的观众中,除了慕名前来的市民、学生,还有不少是住在东昌大楼里的居民。“推开门就是美术馆了,展厅也弄得高大上!浦东30多年的历史,就在眼前重现了!”叶芝英说道,她就住在东昌大楼7层,走进美术馆仅需过一条走道。

“30多年了,我就这样慢慢变老了,陆家嘴也就这样慢慢‘长高’!”1990年,叶芝英搬进了东昌大楼,透过窗户,就能看见瞭望塔。转眼间,瞭望塔不见了,变作宽阔通畅的世纪大道。当然,回忆并不这么容易消散,她充满期待地说:“如果有人看展览,我愿意为他导览。”

用社区微更新助力艺术进社区,市民生活因此变得更具魅力。“一旁的东昌路消防瞭望塔,是大楼居民的普遍回忆,也是体现浦东开发开放精神的极佳切入点。”东昌大楼所属的东园一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海侠介绍,时值建党百年,东昌大楼正在创建“红色楼组”,于是便联系到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希望在大楼7层楼道开展一些相关的展示活动。而楼宇内的党员与志愿者群体,则将成为楼道美术馆长期的“运维团队”。

据悉,此次活动也是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与“社区枢纽站”联合策划的“艺术动员:当社区成为作品”陆家嘴艺术社区规划的一部分。“推动艺术进社区,就要把艺术不断向居民‘家门口’推进。”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是艺术家、独立策展人、“社区枢纽站”发起人、陆家嘴街道第五届社区委员会委员王南溟。今年年初,他把东昌新村的“星梦停车棚”,改造为一间高大上的“三星堆特展”展厅。居民得以在取车、停车的短暂时间,观赏到三星堆的图文资料,犹如穿越4000余年光阴,领略中华久远文化。

而此次为打造楼道美术馆,尽管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小楼道空间,王南溟团队依然参照专业美术馆的标准,请来了专业布展公司来参与设计与布展,天花板上也装上了明亮的射灯,为走进楼道的观众提供欣赏艺术的“仪式感”。“过去,我们希望在居民家门口打造‘十五分钟艺术生活圈’,但是艺术与市民生活仍存在相当距离,所以还不够近。”王南溟表示,“一座真正的‘家门口美术馆’,就要真正建在家门口!”

市民观赏此次展览,从24米高的东昌路消防瞭望塔,到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一道跳跃的弧线掠过时空,宛如重温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华丽转身。而所谓建筑可阅读,就藏在这些可爱的细节里。当你透过东昌大楼的窗户,遥想东昌路消防瞭望塔:回忆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