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天路看变迁|那年,一支百余人组成的先遣连率先进入西藏
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战旗方队浩荡驶来的场景令人难忘。在这其中有一面“进藏先遣英雄连”的战旗,背后故事十分悲壮。
为尽快解放西藏,
1950年夏末,新疆独立骑兵师一团保卫股长李狄三奉命,率一支由汉、维吾尔、蒙、回、藏、锡伯、哈萨克 7 个民族 130余名官兵组成的先遣连,从昆仑山脉脚下的新疆于田县普鲁村出发,向西藏进军。
这支部队,也是第一支进入西藏的解放军部队。进入阿里后,在先遣连总指挥李狄三的带领下,先遣连与阿里噶本政府签订了我军进藏史上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的第一个和平协议——《五项协议》。这支队伍用意志战胜了恶劣环境和高原反应,为西藏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贡献。而在“挺进藏北,解放阿里”的过程中,先遣连有包括李狄三在内的63名官兵壮烈牺牲,长眠藏北高原。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70年里,西藏从农奴社会跨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从1951年的1.29亿元,增至2020年的1902.74亿元;西藏的人均寿命由1951年的35.5岁增至2019年的71.1岁;2020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98元,比1959年的35元,增长了416倍……西藏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新疆和田地区出发,到“高原上的高原”西藏阿里地区,追寻进藏先遣连的英雄足迹,先遣连官兵们进藏途经之处,依旧有百姓讲述他们的故事,先遣连的精神也始终为官兵铭记。
普鲁村维吾尔族老人:父亲曾看到先遣连出发场景狮泉河烈士陵园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这处陵园东靠燕尾山,邻近狮泉河。相比绿树较为罕见的噶尔县,陵园中正对大门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周围,却被红柳密密环绕。
就是这一静谧之处,安葬着李狄三等63名进藏先遣连官兵。
狮泉河烈士陵园。图中依次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李狄三墓、孔繁森墓。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 高宇婷 摄
1949年底,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同志作出“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战略决策。1950年,西南局根据中央指示,确定以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为进藏主力。西南局和西北局决定以第十八军、云南军区第一二六团、青海骑兵支队、新疆独立骑兵师分别由西康、云南、青海、新疆向西藏进军。
1950年夏末,新疆独立骑兵师一团保卫股长李狄三奉命,率一支由汉、维吾尔、蒙、回、藏、锡伯、哈萨克 7 个民族 130余名官兵组成的先遣连,从昆仑山脉脚下的新疆于田县普鲁村出发,向西藏进军。
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普鲁村先遣连出发地 。
乘车从于田县城出发,向位于南部的昆仑山脉行驶2个多小时,方才到达普鲁村。普鲁村在昆仑山脉边缘的褶皱中。当地百姓在大山之间一些较为平整的土地上建房、种地。而从这里向昆仑山脉深处走去,正是一条通往藏北的古道。
68岁的维吾尔族大叔麦提铁木尔·图尔迪在普鲁村长大,他很小便听父亲讲过先遣连从他们村里出发的故事。
那一年,他的父亲看到先遣连官兵驻扎在村里的麦场上,解放军还曾从其父亲的手中购买了一头驴。父亲告诉麦提铁木尔·图尔迪,临行之前,先遣连官兵举行誓师大会,震天响的口号里满含希望和必胜的信念。
只是在麦提铁木尔·图尔迪记忆中,父亲似乎再也没有提到过先遣连最后怎样了。在父亲朴素的观念里,先遣连一定早已成功抵达阿里、解放藏北。
不过他的父亲只猜对了一半。
进藏先遣连成功抵达阿里,但其过程却历尽艰难万险。由于进藏途中翻越雪山,经历了缺氧、严寒、牲畜死亡、物资丢失、大雪、冰雹、雪盲症、高原病、补给无法送达等多种恶劣情况,至1951年8月,最终有包括李狄三在内的63名先遣连官兵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
藏族姑娘布吉卓玛:被英雄巴利祥子的故事深深感动资料记载,进藏先遣连从新疆普鲁村出发后,经过近三个月的艰难跋涉,于1950年10月30日到达藏北阿里扎麻芒堡。
扎麻芒堡遗址位于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先遣乡扎布村,在改则县城西北方向,距县城90公里。
据《解放军报》报道,1950年10月28日,王震司令员电令先遣连:“停止继续向前推进,就地做好越冬备战,全面展开宣传群众工作,坚守扎麻芒堡,等待后续部队共同进军噶大克。”
进入冬季后,昆仑山脉中原本就难行的进藏通道,也因入冬后大雪封山线路中断,新疆和田百姓用3万头毛驴组成的补给队伍也无法出发。
资料显示,在严重缺乏补给的情况下,先遣连猎取野羊210只、野驴123头、野牛122头、野马74匹,共计6500多公斤,打取扎麻20多万公斤,修建地窝子64个、哨楼3个,挖掘战壕1024米。
但最终还是因为缺氧、缺盐、缺少医药等多种情况,全连80%以上的官兵都病倒了。在1951年春节前后,连里几乎每天都会死人,最多的时候一天举行了11场葬礼。
尽管在这样极端严酷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先遣连官兵依旧坚守在扎麻芒堡,等待上级最新指示。在这期间的1950年 11月21日,先遣连与阿里噶本政府签订了《五项协议》 ,这也是我军进藏史上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的第一个和平协议。
阿里分工委旧址纪念馆展出的《五项协议》内容。
7月下旬,正值藏北气候、风光最好季节。放眼望去,扎麻芒堡的先遣连驻军旧址位于一处制高点,不过小山丘上刮来的风很硬,还有许多小蚊虫萦绕其中。辽阔的砂石地里,除去扎麻草外难见其他植被。
一块2000年8月设立的“进藏先遣英雄连全体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上,刻有63名烈士姓名的一面,已被风卷起的砂石打缺了一块。这里的环境在今天来看依旧艰苦,而71年前,先遣连官兵在严重缺乏补给的情况下,全靠着意志力于此处坚守了近8个月。
进藏先遣连战斗旧址。
先遣连官兵当时居住的地窝子。
扎麻芒堡遗址处,新旧两座纪念碑。
扎麻芒堡的扎麻。
位于改则县的先遣连纪念馆展出的一份关于1951年1月“藏北扎麻芒堡情况”的电报。
在改则县,不少当地藏族百姓都知道先遣连以及先遣连当年在扎麻芒堡驻扎过的事情。24岁布吉卓玛的家也在扎布村,在距离改则县先遣连纪念馆不到一公里的地方。2019年9月正式开放的先遣连纪念馆中,详细展出的先遣连故事深深吸引着布吉卓玛。
去年,布吉卓玛辞去了外面的工作,回到扎布村。她只要一有空闲就到纪念馆,和纪念馆的讲解员学习怎样讲述先遣连故事。比如先遣连进藏路线图,初中毕业的布吉卓玛看不太懂,就请教讲解员。
还有蒙古族勇士巴利祥子的故事,她深受感动。那年冬天在先遣连的打猎组中,有三分之一猎物都是巴利祥子的“战绩”。可是这位和阿里噶本政府派出的武士比武时,曾力断强弓的勇士,却因过度劳累和冻伤、高原病等原因,成为先遣连在扎麻芒堡驻扎时,最先牺牲的战士。
现在,布吉卓玛正在接受讲解培训,即将成为一名纪念馆的正式讲解人员,她已经学会如何用改则当地的藏语方言,为当地牧民百姓讲好进藏先遣连的故事。
学习讲解先遣连故事的布吉卓玛。
今天的先遣连官兵:一定要得第一1951年1月30日,先遣连被授予“进藏英雄先遣连”荣誉称号,为全连官兵各记大功一次。
1951年5月23日,十七条协议签订,西藏实现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了完全解放。
1951 年 5 月 28 日,安志明副团长率领的后续部队赶到扎麻芒堡,和先遣连会合。而此时李狄三已身患重病,弥留之际的李狄三见过安子明一面之后,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进藏先遣连在对藏北所知甚少、对高原所知甚少的情况下,勇敢向前、挺进阿里,为西藏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进藏先遣连也是全军唯一一支全连官兵全部荣立“一等功”的部队,是第一支在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地区驻守的部队。
相信人们依旧记得,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伴随着《钢铁洪流进行曲》浩荡而来的战旗方队。“进藏先遣英雄连”战旗就位列其中。
南疆军区某合成团官兵展示“进藏先遣英雄连”战旗。
南疆军区某合成团一连的前身正是进藏先遣连。时至今日,进藏先遣连的精神仍在一连得到发扬、传承,一连官兵也时常学习进藏先遣连烈士们的事迹,以此激励自己、刻苦训练,继续为一连、为这支英雄的连队争光。
在一次干部选拔考核中,排名第一的齐楠获任一连连长。在齐楠看来,先遣连精神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困难面前有先遣连,先遣连面前无困难,无论多大困难交由先遣连,先遣连都要完成。”
2019年,那时还不是一连连长的齐楠就对一连官兵刻苦训练的劲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连图书室中摆放的一块“军事训练一级连”的奖牌齐楠格外珍视。齐楠回忆,那一年,一连全连官兵紧盯这一目标加紧训练,那时一连战士晚上睡觉都在说梦话:班长,怎样才能提高五公里成绩? 最终一连得到这块奖牌后,官兵喜极而泣的样子,让他感触很深。
一连中士史景方出生于1997年。史景方坦言,每个男人都有个当兵梦,在新兵入伍训练时他就瞄准目标,训练要奔着最好的成绩去,争取成为一名先遣连的战士。最终史景方心愿得以实现。
现在,史景方更加努力刻苦训练。在他看来,先遣连不仅跑步要当第一,各方面都要走在前列。作为先遣连的一名战士,不仅要继续发扬、传承好先遣连精神,同时也要做出属于“90后”这一代人的先遣连成绩。
先遣连的精神是什么?
24岁的史景方认为是忠诚和信仰,28岁的齐楠认为是以身作则。先遣连的精神或许还是71年前,翻越昆仑山脉时,帐篷被风扯成一缕一缕,也没喊苦的战士;是被冻掉手指还浑然不觉的战士。先遣连精神还是已经病重却坚持打猎,为战友找回更多食物的蒙古族勇士巴利祥子;是病重仍不肯使用一支盘尼西林,牺牲后仅有一支钢笔、一条狐狸尾巴留给家人的李狄三……
不论如何诠释先遣连精神,这些为国牺牲的烈士们目标都仅有一个:解放阿里,让阿里百姓过上好日子。
1951年6月6日,先遣连副连长彭青云带领先遣分队为先锋,安志明、李子祥带领的后续部队向普兰进军。6月底,普兰宣告和平解放。同年8月3日,解放军进驻阿里首府葛大克。至此,先遣连经过一年的和平进军,胜利完成了“挺进藏北,解放阿里”的任务。
狮泉河畔、燕尾山下,件件小事都印证着今天阿里百姓的幸福生活:从偏远乡村搬入改则县城圆梦新居的次仁卓玛,象雄文化广场上每晚伴着音乐舞蹈的居民,踏着滑板车飞快穿梭玩耍的孩子,普兰县满怀希望准备创业的小伙达瓦,还有在班公湖畔安享晚年的十八军老战士尼玛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