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记忆全新开放!徐家汇教堂广场揭开面纱,为何选这种树当主角?

2021-08-13 18:52:00 来源:上观新闻 选稿:王冰倩

日前,历时数年改建完成的徐家汇教堂广场正式对外开放,作为上海市中心又一处“城市会客厅”,为市民游客带来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

“十三五”期间启动更新改造时,徐家汇教堂广场多年来都是半封闭式结构,不仅中心广场空间较为狭小,广场的中心区域与周边道路也处于不同的高度,人们前来观景、休闲的参与感并不强。

经过跨越“十三五”和“十四五”两个阶段的更新改建,全新亮相的徐家汇教堂广场景观与布局,更能满足当下人们的生活需求,最大特点是加强了教堂、广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突出展示徐家汇的整体风貌和文化底蕴。

记者从负责项目施工的徐汇区建管委了解到,广场改建的首要挑战是优化整体布局。设计方案选择在广场中央的草坪两侧栽植悬铃木树阵,营造出鲜明的视觉通廊。轴线两侧的树阵广场多采用大、小尺度空间的变化搭配,展现功能的多样性。由于悬铃木树冠较为茂密,既可遮挡场地外侧的其他建筑,也可起到引导人流动线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横向看还是纵向看,悬铃木树阵都处于广场的黄金分割点位置。徐汇区建管委方面介绍,由于广场位置特殊,因此植被的布局体量和视觉焦点都力求体现美感。此次广场设计采用了法国梧桐树阵,通过中轴大道,可以直接从漕溪北路清楚地看到教堂全貌。大道中间则穿插了长凳,让行人可以坐着欣赏徐家汇教堂的建筑风貌。树阵中还设置了多个小型休憩广场,有长凳、喷泉,人们可以惬意地坐在树荫下休憩、聊天或者“放空”。

为何选择法国梧桐作为广场的主干树种,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法国梧桐即悬铃木,具有耐修剪、成形快、夏日茂密、冬日落叶的生长习性,非常符合上海的季节特点和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同时,法国梧桐这一树种,与整个徐家汇地区的历史文脉有传承性。无论是徐家汇公园还是衡山路、华山路等周边道路,遮天蔽日的梧桐林荫道已经成为徐家汇乃至上海的鲜明人文符号,是这座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曾有“远东第一大教堂”之称的徐家汇天主堂落成于1910年,由英国建筑师道达尔设计,上世纪20年代前一直是上海最高的建筑。教堂坐西朝东,砖木结构,高约五层,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双塔建筑。因采用尖拱代替圆拱,整个建筑的轮廓线条显得更为庄严。

哥特式建筑的一大特点是“玫瑰花窗”。徐家汇教堂的会堂山墙与南北两翼墙面上共有6扇哥特式的圆形玫瑰花窗,日光透过彩色玻璃倾泻在建筑内部,会散发出蓝紫色的光芒,留下星形、玫瑰状的光影。目前,徐家汇教堂尚不对外开放,但市民游客可从全新开放的教堂广场品读建筑、“触摸”历史。

记者了解到,为了与教堂建筑本身相呼应,广场的设计从布局到植物细节、线条元素,都以“高耸瘦削”的风格为主基调,使新建的建筑体、休憩设施与周边商圈、轨交站和历史建筑整体协调。比如,广场新的建筑体高度,选取了教堂山花和塔楼下方的水平线脚以下18米的位置,采用浅暖色的立面材质,突出和衬托红色砖石的教堂外墙。

由于广场位于徐家汇中心区域,且身处国家4A级景区,要建造埋深约11米的地下停车库时,轨交站点、文保建筑的保护都为施工带来了挑战。

徐汇区建管委介绍,广场基坑的东侧紧邻轨交1号线,距离约24米,基坑西侧紧邻轨交11号线,最近处仅约10米,南侧距离气象大楼最近处仅8米,同时还紧挨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家汇天主教堂。为了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施工方将一个地下室基坑划分为4个小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同时增加支撑密度的围护措施,还采用预应力自动补偿支撑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加大对基坑周边的监测力度。最终,基坑周边重要建筑物和轨交均未受到较大影响。

而今,人们可以在广场的悬铃木树荫下小憩,坐赏徐家汇商圈的车水马龙,身边是徐家汇观象台旧址、徐家汇藏书楼、徐汇公学等百年经典建筑,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印迹也悄然在人们脚下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