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女性追求何种妆容之美?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8月24日报道: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几千年来,中国女性为谁化妆,如何化妆?中国古代妆容与西方妆容有何不同?8月21日,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芽与《国家宝藏》服饰顾问陈诗宇共同撰写的新书《中国妆容之美》在上海举行分享会,带领读者了解隐匿在历史背后的妆容世界。
妆容是一个很贴近生活的话题。李芽表示,平时大家说的化妆,特指描眉化眼的生活妆。而这只是妆容的微观层面,实际上妆容涵盖的范围很广,比如从新石器时代就有的文身、绘面,原始部落穿鼻、穿唇、穿耳、磨牙等习俗。
关于生活妆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古籍,《楚辞》的《大招》中写道:“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青色直眉,眉目媔只。”受制于当时观念和制作工艺的局限,彩妆还不是特别流行。不管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庄姜,还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青春美少女,《诗经》中的美人都是一派素面朝天的形象。
汉代是中国古代妆容审美规范的成型时期,形成了素雅、干净、简约的风格,这与当时社会的思想流派有关。西汉初年,追求休养生息的道家的黄老之学盛行,追求“清水出芙蓉”式的天然之美。后来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统治思想。儒家追求克制化的修饰,认为妆容要与修身养性结合,至善才至美。同时,汉儒确立了女性对于男性绝对的依附地位,使得女性妆容走向了谦卑与娇柔。当时流行的“折腰步”,弓着腰走路,给人病殃殃的感觉,与当时女性以弱为美的思想观念有直接关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彩妆的大爆发时代。这个时期文化大融合,大量的胡人、佛教、西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妆容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征。晋惠帝时期的晕红妆,载入史册的徐妃半面妆,受胡风影响的连头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妆容。寿阳公主出嫁时画的是“八字宫眉捧额黄”,眉型呈八字,额头上画有黄色妆粉,这与佛教东传、佛陀面色金黄有关。现存描绘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生活的画中,侍女脸上有一朵梅花,称之为梅花妆,自魏晋出现,一直流行至唐、宋、元。
妆容的发展与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李芽表示,唐朝尤其是武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女性自信的顶峰,也是中国妆容华丽浓艳的顶峰。中国古代重眉妆不重眼妆,眉型变化特别丰富,尤其是唐代,有数十种、上百种眉型,每个人的眉型不太一样。贵妃时代的女孩流行穿男装,并不是为了掩盖女性身份,而是一种时尚风潮,保留了女性的妆容和发型。中唐时期又不一样,白居易在《时世妆》中写道“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当时流行的是一种丧妆。晚唐敦煌地区,尤其是归义军政权的建立,家眷中又流行繁缛的妆容。李芽总结:“经过了魏晋时期爆发式发展,再到唐代的高峰,最后到了晚唐,已经是浓艳繁缛到过犹不及的状态了。”
进入宋代,妆容回归素朴浅淡,并一直延续至清代。晚清时期,国门渐开,服饰、发型和妆容开始逐渐西化。李芽以一张溥仪和婉容的照片为例,婉容一改中国古代女性樱桃小口妆,描画大红唇,烫了卷发,穿着收腰的旗袍。“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妆容不断开始走向全球化,走向现代化。”
在研究中国古代妆容的过程中,李芽对中国文化、对自己的形象更加自信。她意识到中国古代妆容和西方妆容在观念上有很大差别,比如中国古代妆容重眉妆不重眼妆,注重眼神的流露,而不是外在的眼形。再比如,西方喜欢厚妆,而中国喜欢素雅的淡妆,这与中国古代化妆品的配方相关。“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让肌肤自然焕发出健康、有光泽的神彩,而不要靠妆容掩盖自身的美。 ”
《中国妆容之美》以古画、雕塑、壁画为入口,以诗文典籍为辅助,展示中国古代妆容细节,探讨历代女性地位与东方审美,同时以29组真实妆容复原图,再现中国历代女性妆容之美。李芽说:“妆容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来讲,是非常冷僻的。梳理它的基本脉络,希望能够让大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美、特别有趣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