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付费“充电”,新景里有啥新意思

2021-08-30 06:37:24 来源:上观新闻 选稿:吴春伟

玩一场“剧本杀”,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年轻人是新潮、洒脱的代名词。

可是,你知道他们的另一面吗?匆忙赶路的地铁上,戴着耳机听一听心理学课程;学管理出身的职场人,业余时间不忘“加餐”报一门互联网思维课;下班后,还要赶到市民夜校学色彩学、咖啡美学课……

“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古诗曾照亮了多少人的青少年时代。与那个比喻啥也不做的热词“躺平”相比,学习更需要内在动机和意志力。当下,许多年轻人付费“充电”,学习更成了一种主动求知的行为。另一段“学海无涯”,由乐作“舟”。

付费“充电”,如何成了年轻人的新潮流?我们力求通过他们的多样培训学习,探究年轻人在现代社会的新需求与动机。这股新潮流,从何而来?

时代之变呼唤跨界学习

“95后”的小陆学了7年管理学,在一家外企刚工作不久,便在哔哩哔哩平台上(以下简称为“B站”)报了一门计算机顶级思维课。

小陆的工作与计算机专业无关,也不是数学学科出身,为何会有计算机思维课的需求?

“这门课讲的不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是实用性的逻辑思维。”他说,对职场新人来说,视野和眼界非常重要。小陆的工作与管理、营销等相关,按理来说,他接触更多的是营销技巧、管理诀窍等“技术”类问题,但在他看来,如今的工作,如果没有建立逻辑体系和方法论的学习,学习再多也都是细枝末节,对未来更长足的成长未必有多大帮助。

小陆付费学习的这门课程,在B站开出不久,已有174万点击量。课程提供方、B站UP主“极客队长”告诉记者,信息时代,万物都已互联网化。“网络时代,我们的工作模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催生了很多新产业,如果没有跟上这个步伐,用老眼光来看问题,会跟不上这些变化。”他说,无论是腾讯、百度这些“大厂”程序员,还是一名国企职员、抑或媒体从业人员,互联网思维对任何行业来说都需要。

在小陆眼前,互联网公司的产业理论如今走在最前端。如果换成金融、管理行业,这些理论和方法论同样适用,都有相对应的概念。他举例:在管理方面,传统思维是需要通过对目标的控制来达成目标,比如强势输出、渠道为王等,都曾在营销界大放光彩。

“但过去的时代,商品、信息等都是稀缺的,‘谁有谁胜出’,消费者和用户更多居于被动的选择一方。但万物互联后,用户由被动选择变成了主动选择。”

可见,年轻人学习的热情,源于时代的变化。无论哪一个行业,用户思维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学习,是为了更新。

正如小陆所说,“传统社会里,不少企业本身是资源,有资金、有渠道,不愁无人问津。可是互联网时代,有时你无法操纵任何人。就连消费商品,买什么不是取决于‘你有什么’,而是取决于‘我喜欢什么’。”

年轻人所要学习的,也是这种形势和思维的变化。

“极客队长”告诉记者,来学习互联网顶级思维课的学员来自不同行业,除了互联网“大厂”人员,也包括许多在校大学生,甚至艺术专业学生也来学习。“这些课程,让所有行业、专业打破固有的壁垒,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习可以让从业者的视野更宽阔而趋前。”

同样的,让B站UP主“南门录像厅”惊讶的是,来学习视频剪辑课的学员,不少并非来自剪辑行业,还有许多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公务员,以及自由职业者等。

跨界,是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跨界学习,成为时下年轻人的必备输入。

“90后”野森就报了“南门录像厅”的视频剪辑课。他说,去年疫情期间,他待在家里学习视频剪辑和后期制作,也曾经去一些机构付费学习相关软件和工具使用,但总觉得“差口气”。

“学到最后你会发现,剪辑出来的作品差异并非技巧的差别,而是综合能力的差异。”他说,这个综合能力包括视野、思维、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等。

野森曾经是健身培训师和水下摄影师。经过学习之后,他的剪辑作品更有节奏和内涵了,“更能剪出情绪来”。节奏的卡点、音乐的选择都更到位,画面的结构、氛围等也更丰富。如今,他还通过看电影等途径更深入地学习作品赏析。“有了视频剪辑的良好基础,再去看一些好的电影作品,揣摩一些镜头语言的言外之意,这样的学习更深透、又有趣。”

“南门录像厅”的UP主阿浪本身也是一名跨界学习者。她在大学的专业是经济管理,最后把视频剪辑的兴趣变成了自己的职业。她说,这门课今年刚开,已有七八千人报名学习,年龄最小的还有高中生。

在她看来,任何东西学到最后,都是综合能力的比拼和体现。“时代在变化,用户群体和需求也在变化,就连人们的审美能力都是不断改变的,我自己也在与时俱进地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借助你的所学来表达情感和内容。”阿浪说。

与美好生活相遇在“课堂”

还记得曾经的夜校吗?一些年轻人通过夜校学习提升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时光流转,如今,夜校又回来了,只不过面貌有所更新,更受年轻人欢迎了。

你能想象吗?不到5分钟,上海市群艺馆推出的市民艺术夜校近1200个课程名额在线上就被一抢而光,而“80后”“90后”报名者占90%以上。可见,与热门的老年大学和少儿艺术培训热相比,年轻人的学习热情丝毫不逊色。

对年轻人来说,这样的学习魅力何在?几十年后,夜校的学习模式又发生了哪些改变?

喝咖啡是“80后”陈文静的生活爱好。今年春季,她幸运地“抢”到了夜校课程之一——静安区文化馆的咖啡美学课。

“一共12次课,每周去一次,一次一个半小时。我基本都是下了班吃个晚饭就过去学习了。”她说,上海是咖啡文化浓厚的城市,咖啡馆特别多。上课之前,她只是一名喝咖啡的爱好者,对咖啡的品鉴更多的是“好不好喝”。这次学习,让她对咖啡文化有了全方位的体验。比如,咖啡有哪些种类、怎么做花式咖啡、咖啡还有哪些组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咖啡……

“以前只知道美式、拿铁、卡布奇诺,现在既学咖啡的历史文化,也学实践操作,对咖啡的亲近感更深了。”陈文静说,上课时,老师还让他们闻豆香,包括一些花香、果香,体会融入这些天然香味的咖啡风味。“用梅子酒调试的咖啡,口味也很不错。”

陈文静说,之前,她还报了夜校的古琴课,领略了这门艺术的美好,也学会了鉴赏曲目。在陈文静眼中,生活是有很多面的,学习无非让她领略了更多生活中新鲜、热情的一面。

夜校的艺术课程深受年轻人欢迎,场地和服务时间都接近饱和。市民艺术夜校项目负责人杨玲芝告诉记者,夜校课程是公益价格,500元12节课。今年,市群艺馆在总校之外又依托各区文化场馆,新增静安、徐汇、长宁和虹口的4处分校,名额仍然供不应求。还有不少学员从郊区通勤一两个小时赶来市区上课,甚至有的年轻人下了班来上课、上完课再回去加班。

年轻人的好奇心,让曾经的夜校从知识性的刚需学习场所,演变成生活质量提升式的体验天地。而这恰好说明了,工作追求已不是年轻人的唯一需求,他们对生活的定位也有了自己的标准。

同样是“90后”的王晗之,今年在市民艺术夜校报了一门花艺课,所收获的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原本以为,学习花艺可以掌握一些插花技巧,没想到体验到了花艺之‘道’。”她说,在插花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会不断地对他们熏陶生活之道。比如说,花开花落,有些人会执着于花之艳丽,常为花朵凋谢而惋惜。其实,花谢也是生命的过程,是构成花儿生命的完整一环。只要不执着于有无,无论花开与花落,都能心生欢喜。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学习的收获也可以随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王晗之说,三两枝花就能定住最美的风姿,浅浅的瓶口也有独特的风景,插花的过程让她体会了专注的美妙,心到才能手到。有段时间,她工作不顺,想起花艺课的体验,顿时让自己沉下心来,“这些学习可以让人生豁然开朗。”

在夜校,她还学习了光影美术课,由巴萨当代美术馆馆长授课。她说,通过学习,学会鉴赏莫奈、凡·高、毕加索、马蒂斯等西方著名画家的名作,对色彩的认识有了更多感悟,“其实是在生活中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

非洲鼓、皮具体验、配音表演、中国舞、茶道体验、手机摄影……今年,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开设了86门课程,预计招生2000人。杨玲芝告诉记者,最快报满的班有尤克里里体验班、钢琴入门班、水彩画基础班;从平台访问量来看,年轻人对美妆、尤克里里、中式点心类型的培训班最为感兴趣。

学习需求升温的背后,是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充电”,让年轻人与延展的生活相遇。这一笔绚丽多彩,是他们抹向另一片天空的灵感。

角色重定位,人生新出发

任何一种职业,绝非依赖天赋就可坐收渔翁之利。年轻人的学习还是一种觉醒,对他们来说,是基于角色定位之下,人生的又一次出发。

38岁的玉琳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经历了大儿子的青春期叛逆后,她重新拾起了教育、文史等书本给自己“充电”。这两年,她一直在一个教育公众号上跟随学习对话沟通课程。

“曾经我以为,当父母还要学习吗?这不是天然自带的能力吗?”玉琳是名校毕业生,在公司也是优秀员工,她认为出色的自己在教育儿女方面没有阻碍,不在话下。直到孩子进入初中后,她曾经的命令失去了效力,孩子拒绝与她沟通。渐渐地,她才发现,在当妈妈这件事上,她出问题了。

修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成为玉琳的学习动力。通过学习,她开始反思:“之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认为正确的事情就坚持,不会顾及孩子的感受。”她说,学习过程中,接触了心理学内容,她发现自己的控制欲让孩子压抑了自己的情绪,成了隐患。她所要学习的,正是如何放下控制欲,正向表达。

“看见问题是进步的开始,踏上学习之路,也是重新开启和孩子的沟通之门。”玉琳说。

记者发现,在喜马拉雅、得到等平台上,亲子教育、心理学、哲学课等颇受年轻父母的欢迎,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都加入了教育“充电”大军。评论留言区都是交流切磋的心得:“学习任何时候都不晚,父母不要自大要反思”“爱孩子就要有耐心,耐心是从一件件小事练起的”……

“保温杯里泡枸杞”是不少“90后”养生的生动写照。如今,一些“90后”的养生蓝图里还加入了健身、艾灸、站桩、中医等内容。他们为此进行付费学习,动力在于为自己和家人提供强健的体魄。

30岁的赵学贺学习艾灸出于为母亲养生的需要。他的母亲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肠胃不大好,常常失眠,在朋友的推荐下,小赵报了一门中医课,从艾灸、按摩等操作学起,掌握穴位、经络等知识。“今年三伏天,按照常用穴位搭配,给母亲做了三伏灸,效果还不错。”小赵说,看着母亲的入睡时间缩短,自己很有成就感。

无论是教育,还是中医、心理学、哲学等付费学习,年轻人的目标不是成为教育家、名医、心理学家等。在这样的“充电”学习下,藏着一颗朴实有爱的心。

在各大学习平台上,化妆、服饰穿搭、收纳整理等付费课程同样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实用,恐怕是他们学习的不竭动力。正如一位学员所说:“人是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学习实用的技能,也是与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相匹配,让自己成为更完整的人。”

无论是职场所需、个人所爱,还是角色所定位,在生活和工作中,“充电”学习都给了年轻人不断出发的决心和底气。而这扇学习之门,一旦打开,便不再关上。

瞄一流 献一计见微知著看上海

欢迎广大市民就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献计献策。意见和建议请发邮箱:shjianweizhizhu@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