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百岁宫灯在海淀“点亮”
“灯摇珠彩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中国古代宫灯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光明的载体,伴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发展,至清代而达顶峰。它不仅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巧思与精绝技艺,而且寄托着人们对光明幸福的希冀与对欢庆盛事的祝颂。近日,《张灯结彩——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灯具珍品展》在位于海淀区的光科技馆开展,九盏百年宫灯精心修复,“万寿、大婚、春节”三大主题单元,串起人生三大节事,在声、光、电、影、画等多维度沉浸式故宫时空展览中,焕发百年工艺全新的艺术魅力,为参观者开启夺目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旅。
旧时皇家灯火 照亮寻常巷陌
“万家灯火、点亮的是人间五福。每至逢旬,万寿节更为隆重,呈现出一派恢弘华美的壮丽景色。”伴随着讲解员刘叶细致的讲解,万寿主题的三盏百年宫灯呈现在参观者面前。
作为“万寿”单元的三件展品之一,角质红双鱼挂灯分宝盖、灯身与灯穗三部分。灯身为红双鱼式,外部以花丝镶嵌作框,灯身下为紫檀雕海水波浪纹托并配有垂丝绦围子与珠穗子,不难想象,此灯悬挂在红墙黄瓦的宫殿中,是非常喜庆典雅的。“它与如今春节期间悬挂在家中双鱼装饰品有些类似,只是材质不同。”参观者江女士说。
“这是葫芦造型吧?”“清代就有珐琅工艺了吗?”面对参观者的疑问,刘叶纷纷作答,“灯的挂钩处造型是一个小葫芦、灯身是个大葫芦,这种葫芦式造型被赋予吉祥的寓意。宝盖、灯身框架及灯穗吊挂牌均以铜胎画珐琅工艺制作,这种工艺是中西方交流的成果,开创了画珐琅艺术新局面。”
在宫灯展“大婚”主题展区,刘叶身着一款红色的清代宫廷服饰出现在参观者们的面前。“同治款金大元宝喜字灯”“紫檀嵌玻璃龙凤同合纹桌灯”“双喜字羊角手把灯”虽然各具特色,却都寓意着婚后的生活幸福平安,子孙繁衍。“手把灯灯罩为羊角制作,出现于册封皇后与迎皇后入宫中,大婚典礼结束之后,该灯还可作为日常用品,陈设于后宫各殿中用于照明与装饰。”刘叶向参观者说。
光影科技 展现文物魅力
“点灯”随着参观者齐声喊,展厅顶部的灯光瞬间照亮聚焦在背景布上营造出宫灯灯光的效果,顺着灯光进入展厅,两侧有“侍卫”驻守,展厅之内,层层轻纱帷幔垂落,重构展厅空间,打造时空间隔,仿佛穿越在明清时代的故宫当中。
珊瑚、碧玺、青金石、百玉等9种石材制作而成的花篮灯,栩栩如生的装饰,仿佛是真的花束一般,展现在参观者的眼前。而顺着灯光往地面看,紫色、蓝色、粉色、白色等色彩花卉缓缓而出,让参观者在欣赏花篮灯时,也置身在花海之中。
在“春节”单元展区,将近3米高寓意功德庆成、福禄终成的庆成灯悬挂在展区中间,光影墙上呈现的张灯结彩,洋溢着喜庆景象的画作,与庆成灯融为一体。
在趣味参与互动中,参观者轻轻触摸光影墙,一盏盏宫灯被点亮呈现在参观者眼前,步步浸入繁华盛境和历史情境之中,在古今智慧碰撞之间,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展览以现代光影科技,情景化地展示了文化遗产在历史时空中的流转变化,通过多媒体技术令文物活起来,立体地展现了文物背后所蕴藏的精神寄托与文化内涵,在光与影的交融中,展示故宫宫灯之美。”刘叶向记者介绍说。
三幕剧场演艺 再现历史记忆
展览的另一大亮点是以交互演艺的方式重现历史场景及故宫宫灯的故事。在这一抹故宫红氲之间,故宫守灯人、宫灯修复匠人等多位往昔古人,搭载光影时空机,穿越至今。
戏剧展演分为三个篇章:《勿忘历史》《勿忘传承》《勿忘吾心》。三个篇章、三种精神,层层递进,让历史可“听”、可“观”、可“触”、更可共鸣。其中戏剧《勿忘历史》借儿女情长、家国大义,诉说了故宫守灯人的“坚守”,令人肃然起敬;《勿忘传承》通过师徒三代的对话,让故宫手艺人“择一业,终一生”的精神感染每一位观灯人;《勿忘吾心》则是儿女与父母的倾诉,深情诉说美好生活已在当下,每天都是“张灯结彩”。
三个篇章的导演张宇坤说:“文物是历史的见证,用我们成果展的方式加上多媒体及演绎的方式,把文化传播出去。老百姓参观的时候,既可观、可触、可互动,又有知识量、有信息性,有一种沉浸感。”
“在场景内重温宫灯所承载的文化记忆,让我感受穿越古今的温情。是一次很不错的参观体验。”参观者杨女士说。
(记者 吴玥萱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