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大地之歌》上演,余隆:中国文化走出去,要有耐心和信心

2021-09-04 21:52:00 来源:上观新闻

上个月,从西宁出发,指挥家余隆骑摩托车绕着青海湖,在西北大地上行进了2000公里,穿过戈壁滩,翻越祁连山。这是他20年来第一次给自己休了一个假。七天的摩托车之旅,让他不由感叹:“中国大地太辽阔了。”

回到上海,他站上指挥台,9月4日晚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两部同名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一部由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写于一百多年前,一部由中国作曲家叶小纲创作于2005年。

这是上海交响乐团2021-22音乐季开幕演出。女高音郭森、男中音袁晨野、男高音夏侯金旭和女中音朱慧玲参演。不久前,上海交响乐团录制的《大地之歌》唱片刚刚由DG(德意志留声机)全球发行,引发《卫报》《金融时报》等多家海外媒体的关注。

《大地之歌》唱片

余隆说:“今天的世界应该对中国有更多了解,可以从了解中国的文化开始。《大地之歌》唱片不仅能让东方人了解西方,也能让西方人感受和体会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精彩与深邃。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就是守住中国文化的根。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是漫长的,要有耐心和信心。”

一次平等对话,让世界理解中国文化

翻开唱片里的小册子,余隆朗读起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是享誉世界的DG唱片第一次在自己发行的唱片中的小册子里出现方块字,包含了李白的《悲歌行》等七首唐诗。

唱片里的唐诗

一百多年前,从未到过中国的马勒,读到了汉斯·贝特格的《中国之笛》,那是从中文翻译成法语再转译成德语的唐诗。马勒从中选择了七首,谱写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大地之歌》。这是马勒最内省的作品,终章“送别”长达30分钟,相当于作品其他五个乐章加在一起的长度,这是一个漫长而孤独的告别人世的旅途。

大约40年前,在德国留学的余隆,就指挥柏林的一个交响乐团演绎了马勒的《大地之歌》。“那是我第一份重要的指挥工作,我提议演出《大地之歌》。当时我非常年轻,并没有认识到这部作品有多难。我尝试在德国的古典音乐曲目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

《大地之歌》录制中

不久之后,余隆又在北京国际音乐节演出了《大地之歌》并在中国巡演。后来,他委约作曲家叶小纲以同样的诗歌为灵感,创作了一部中国版的《大地之歌》并多次在海外演出。

一场“最孤独的签售”,和观众“云握手”

听过两部《大地之歌》,不少观众和余隆有相同的感受:马勒创作出的是油画,而叶小纲描绘的是水墨画。

“我想说的是,两部《大地之歌》情感是相通的,但表达的方式各有不同。在当前,疫情在全球蔓延的环境下,这种对话尤为重要。音乐是个非常有用的参照,帮人们理解彼此的不同,实现真正的沟通。”余隆说。

音乐会结束,刚刚放下指挥棒的余隆,旋即来到后台,签售《大地之歌》唱片。因疫情防控的需要,观众无法直接从艺术家手中接过唱片,但对于这张余隆携手上海交响乐团新录制的DG专辑,很多人都期待已久。

作曲家叶小纲登台

于是,乐团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直播的形式,进行了一场“最孤独的签售”,观众和指挥余隆线上“云握手”。与此同时,团长周平第一时间把一张张签好名的唱片放进寄存柜内,让现场等候的观众“立等可取”。此外,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大堂里也可以试听唱片,咖啡厅还推出了为《大地之歌》定制的手冲咖啡“山川”。

《大地之歌》演出现场

挖掘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化中的美学高度,将是上海交响2021-22音乐季中的主题之一,除开幕音乐会中以唐诗为共同文本的中西音乐表达,还有青年作曲家周天以宋词为灵感的音乐时空之旅。除此,新乐季也将延续上交的“歌剧传统”,通过《浪子的历程》《白蛇传》《七日》等佳作集中呈现中西歌剧的不同魅力。此外,新乐季还将发现和聚焦中国年轻音乐力量。

}